加快推动“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在沅澧大地变成现实,是新时代常德需要肩负的历史使命,这一项使命包裹着两个核心任务,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二是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为此,市委市政府紧扣常德实际提出了五大实施路径:严格耕地保护,推动乡村振兴;推进流域治理,实施生态修复;引导集约高效,提振产业平台;实施互联互通,推进交通畅联;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城镇风貌。其中,第一、二、五点组成了常德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发展战略。
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常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中,综合考虑常德自然地理特色和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保护,规划构建了“一心一屏、两廊多地”生态保护格局。
“一心”即西洞庭湖区生态保护核心;“一屏”即武陵山—雪峰山生态安全屏障;“两廊”即沅江东西生态廊道和澧水西北—东南生态廊道;“多地”即以现有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等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顺着“一心一屏、两廊多地”生态保护思路,2022年我市完成了“三区三线”的划定工作。
“三区三线”是指根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3种类型的空间,分别对应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3条控制线。
永久基本农田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至2035年,常德市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583.80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1.41%。生态保护红线是指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至2035年,常德市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3173.75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7.46%。城镇开发边界是在一定时期内因城镇发展需要,可以集中进行城镇开发建设、以城镇功能为主的区域边界。至2035年,常德市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为530.63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92%。
作为建设项目用地组卷报批的依据,3条控制线是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在《规划》中,我市将3条控制线在空间规划上进行了合理安排和布局,并进一步明确了管理规则。
一是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将耕地保有量足额带位置逐级下达分解,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逐级签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书,实行党政同责、终身追责;永久基本农田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其用途,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土地征收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
二是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生态保护红线一经划定,未经批准,严禁擅自调整。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满足国家特殊战略需要的活动除外;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的其他区域,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确需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的国家重大项目,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审批监管,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和重要湿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区域,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内允许的有限人为活动涉及上述区域的,应当征求相关主管部门或具有审批权限相关机构的意见。
三是严控城镇开发边界规模。强化城镇开发边界对开发建设行为的刚性约束作用,城镇开发边界内各类建设活动严格执行用途管制,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方式。城镇开发边界外不得进行城镇集中建设,不得规划建设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不得规划城镇居住用地。确需在城镇开发边界外规划布局有特定选址要求的零星城镇建设用地,应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符合“三区三线”管控要求。
如果说,“一心一屏、两廊多地”生态保护格局,是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定星盘,那“三区三线”就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顶梁柱,它们必将为常德呈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集约紧凑、复合高效的美丽画卷,形成独具特色的桃源风光、湘楚风韵、现代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