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件内容 |
一、现状问题
(一)景观资源碎片化明显,系统性联通不足。当前常德市区旅游资源呈现"双线多面多点"的分布格局,以穿紫河风光带和沅江风光带为主要线性资源,配合面状园林游憩资源与特色街区资源,以及散点分布的其他资源。但景观资源之间缺乏有效连接,协同性不足。调研区域内26处公共景观空间主要集中在北侧和东南侧,形成以滨湖公园为核心的分布圈和环穿紫河分布圈,但相互之间的互通性与可达性较弱。例如,滨湖公园紧邻三闾港风光带,四周也分布着其他景观空间,但缺乏有效的景观廊道连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和整体旅游体验。这种碎片化现状与《常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强调的"多中心、网格化、组团式"开发格局存在显著差距,限制了旅游资源整体效益的发挥,导致游客活动主要集中在河街、人民路步行街、白马湖公园——万达广场三大区域,形成"三角式"活动空间分布,而其他优质资源未能有效融入旅游线路。
(二)文化内涵挖掘不足,项目同质化严重。常德市有着桃花源文化、湘楚文化、非遗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但现有城市景观中对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呈现同质化倾向。政策文件强调要打造"桃源风光、湘楚风韵、现代风尚"的风貌特色,但实地调研发现,26处景观空间在设计主题定位上存在明显共性,主要表现为文字性景观、纪念性景观、休闲性景观、生态性景观等类型,缺乏独特文化个性。真正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常德丝弦、桃源刺绣、常德擂茶等非遗项目却未能有效融入景观体系,削弱了常德文旅的独特吸引力。
(三)智慧化建设滞后,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当前文旅的智慧化应用处于初级阶段,旅游资源数字化程度低,智慧旅游服务系统覆盖不全面,难以满足现代游客对便捷、智能体验的需求。同时,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深度不足,未能有效落实《常德市文化旅游发展空间规划》中关于"促进文化事业与产业高质量融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全社会全领域拓展"的要求。例如,文旅与科技融合创新不足,AI、VR、全息投影等新技术在景观体验中的应用有限;文旅与农业、工业、商业的联动不够紧密,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这种融合不足限制了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影响了常德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竞争力。
二、具体措施
(一)强化城市景观单元提质,激活资源要素禀赋。
1.形式优化,提升体验感。依托现有景观形态,强化参与感与体验性。以白马湖公园为例,利用公园内部林下空间打造光影剧场与林下花园,运用全息投影技术丰富现有湖中喷泉的观赏效果。对穿紫河风光带、沅江风光带等线性景观,增设沉浸式体验节点,结合《常德市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中的"科技+文旅"理念,引入灯光秀、水幕电影等数字艺术项目,增强景观的科技感和互动性。
2.功能融合,满足多元需求。借鉴《常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中的"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模式,在关键景观节点植入复合功能,提升空间活力与吸引力。
3.人文注入,突出文化特色。以白马湖公园刘禹锡诗词文化为例,将诗歌进行可视化处理,借用描写景物的诗歌营造点景、主景,将诗歌以文字形式做成景观小品。同时,将常德丝弦、鼓书、桃源刺绣等非遗元素融入景观设计,打造"一园一品"的文化景观体系,落实《常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历史文化保护与特色风貌塑造"的要求。
(二)构建特色景观区域联动,整合碎片化资源。
1.打造景观联结廊道。以穿紫河、沅江等滨水廊道为景观骨架,通过道路绿化提升、景观小品设置、慢行系统贯通等措施,强化四大综合公园(滨湖公园、屈原公园、白马湖公园、丁玲公园)与周边零散景观空间的连接。例如,以滨湖公园为核心,利用邻近道路作为廊道景观空间,对周边商业景观空间、街区景观空间、公园进行串联,形成集文化旅游、景观休闲、商业观光于一身的旅游景观体系。
2.形成主题特色区域。根据区域资源特色,打造功能各异的风貌区。对老西门街区、黄金台街区、水星楼街区等特色街区,通过建设路两侧景观打造,连接三个街区形成整体,塑造"湘楚风韵文化区";在穿紫河沿线布局"都市休闲风情带"。
3.提升旅游资源整体效益。通过资源整合,改变当前游客活动空间仅限于"三角式"分布的格局,将游客引导至更广泛的区域。在特色景观区域内,统筹布局旅游服务设施、商业配套设施和公共文化空间,形成"15分钟旅游服务圈",提高旅游体验质量和满意度。
(三)聚焦文化IP形象景观化,彰显文化独特性。
1.打造核心文化IP的沉浸式景观地标。深化“桃花源”IP,打造“寻梦桃花源”沉浸式主题片区,不止于桃花源景区,在整个城市景观中,选取特定区域,通过景观设计复现《桃花源记》的叙事脉络,将文学意象转化为全程沉浸的实体游历体验。活化“刘禹锡”IP,营建“诗豪故里”文化意境圈,以白马湖公园及周边区域为载体,将刘禹锡的诗词意境进行大规模、系统性的可视化。
2.构建IP引领的特色街区与游线,形成规模效应。打造“常德诗墙”IP延伸的“诗歌长廊”,超越现有静态展示,将常德诗墙的IP影响力沿沅江风光带延伸。设立“光影诗画”互动区,夜晚通过投影技术让诗词在墙体上“舞动”起来;设置“诗词吟唱”感应点,游客靠近即可聆听不同方言或曲艺形式吟诵的诗歌,将一条文化长廊变为一个开放的、活态的“诗歌博物馆”。营造“老西门”街区的“城市记忆”IP场景,将老西门定位为“常德城市记忆的活态博物馆”,使街区的一砖一瓦、一店一铺都成为讲述常德故事的文化载体,形成强大的品牌聚合效应。
(四)构建智慧景观,提升整体体验。
1.打造沉浸式智慧景观节点,活化文旅资源。在白马湖公园、穿紫河风光带等核心节点,部署基于全息投影、AR(增强现实)技术的互动装置。观看刘禹锡诗词意境的动态画面、重现历史场景的数字动画,使文化从“可看”变为“可感可互动”。打造常德古城墙遗址、老西门街区的“数字孪生”体验。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或现场AR标识,游客可直观看到遗址复原后的样貌、昔日繁华景象,有效解决文化遗产“说不清、看不见”的难题,将散点的遗址遗迹串联成生动的历史画卷。
2.建设智慧景观廊道,打通碎片化资源。在穿紫河、沅江风光带等滨水廊道,部署智能感应设施和光影系统。夜间通过智慧控制系统,打造与游船航行、游客位置联动的主题光影秀,使河流廊道成为一条流动的、会讲故事的数字艺术画廊。在连接各公园与街区的绿道、道路廊道,设置智慧导览屏和物联网传感器,实时显示空气质量、人流密度、周边景点信息,并基于数据分析为游客智能推荐最佳游览路径,有效疏导客流,实现从“物理连通”到“信息与体验联通”的升级。
|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