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首页 > 互动交流 > 市长信箱 > 信件内容
来信情况
信件标题 优化城市景观建设"桃花源里·灵秀常德"旅游目的地
来信人 覃** 来信日期 2025-10-08
信件索引号 202502000
信件内容
一、现状问题
   (一)景观资源碎片化明显,系统性联通不足。当前常德市区旅游资源呈现"双线多面多点"的分布格局,以穿紫河风光带和沅江风光带为主要线性资源,配合面状园林游憩资源与特色街区资源,以及散点分布的其他资源。但景观资源之间缺乏有效连接,协同性不足。调研区域内26处公共景观空间主要集中在北侧和东南侧,形成以滨湖公园为核心的分布圈和环穿紫河分布圈,但相互之间的互通性与可达性较弱。例如,滨湖公园紧邻三闾港风光带,四周也分布着其他景观空间,但缺乏有效的景观廊道连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和整体旅游体验。这种碎片化现状与《常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强调的"多中心、网格化、组团式"开发格局存在显著差距,限制了旅游资源整体效益的发挥,导致游客活动主要集中在河街、人民路步行街、白马湖公园——万达广场三大区域,形成"三角式"活动空间分布,而其他优质资源未能有效融入旅游线路。
    (二)文化内涵挖掘不足,项目同质化严重。常德市有着桃花源文化、湘楚文化、非遗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但现有城市景观中对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呈现同质化倾向。政策文件强调要打造"桃源风光、湘楚风韵、现代风尚"的风貌特色,但实地调研发现,26处景观空间在设计主题定位上存在明显共性,主要表现为文字性景观、纪念性景观、休闲性景观、生态性景观等类型,缺乏独特文化个性。真正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常德丝弦、桃源刺绣、常德擂茶等非遗项目却未能有效融入景观体系,削弱了常德文旅的独特吸引力。
   (三)智慧化建设滞后,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当前文旅的智慧化应用处于初级阶段,旅游资源数字化程度低,智慧旅游服务系统覆盖不全面,难以满足现代游客对便捷、智能体验的需求。同时,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深度不足,未能有效落实《常德市文化旅游发展空间规划》中关于"促进文化事业与产业高质量融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全社会全领域拓展"的要求。例如,文旅与科技融合创新不足,AI、VR、全息投影等新技术在景观体验中的应用有限;文旅与农业、工业、商业的联动不够紧密,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这种融合不足限制了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影响了常德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竞争力。
二、具体措施
    (一)强化城市景观单元提质,激活资源要素禀赋。
    1.形式优化,提升体验感。依托现有景观形态,强化参与感与体验性。以白马湖公园为例,利用公园内部林下空间打造光影剧场与林下花园,运用全息投影技术丰富现有湖中喷泉的观赏效果。对穿紫河风光带、沅江风光带等线性景观,增设沉浸式体验节点,结合《常德市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中的"科技+文旅"理念,引入灯光秀、水幕电影等数字艺术项目,增强景观的科技感和互动性。
    2.功能融合,满足多元需求。借鉴《常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中的"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模式,在关键景观节点植入复合功能,提升空间活力与吸引力。
    3.人文注入,突出文化特色。以白马湖公园刘禹锡诗词文化为例,将诗歌进行可视化处理,借用描写景物的诗歌营造点景、主景,将诗歌以文字形式做成景观小品。同时,将常德丝弦、鼓书、桃源刺绣等非遗元素融入景观设计,打造"一园一品"的文化景观体系,落实《常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历史文化保护与特色风貌塑造"的要求。
   (二)构建特色景观区域联动,整合碎片化资源。
    1.打造景观联结廊道。以穿紫河、沅江等滨水廊道为景观骨架,通过道路绿化提升、景观小品设置、慢行系统贯通等措施,强化四大综合公园(滨湖公园、屈原公园、白马湖公园、丁玲公园)与周边零散景观空间的连接。例如,以滨湖公园为核心,利用邻近道路作为廊道景观空间,对周边商业景观空间、街区景观空间、公园进行串联,形成集文化旅游、景观休闲、商业观光于一身的旅游景观体系。
    2.形成主题特色区域。根据区域资源特色,打造功能各异的风貌区。对老西门街区、黄金台街区、水星楼街区等特色街区,通过建设路两侧景观打造,连接三个街区形成整体,塑造"湘楚风韵文化区";在穿紫河沿线布局"都市休闲风情带"。
    3.提升旅游资源整体效益。通过资源整合,改变当前游客活动空间仅限于"三角式"分布的格局,将游客引导至更广泛的区域。在特色景观区域内,统筹布局旅游服务设施、商业配套设施和公共文化空间,形成"15分钟旅游服务圈",提高旅游体验质量和满意度。
    (三)聚焦文化IP形象景观化,彰显文化独特性。
    1.打造核心文化IP的沉浸式景观地标。深化“桃花源”IP,打造“寻梦桃花源”沉浸式主题片区,不止于桃花源景区,在整个城市景观中,选取特定区域,通过景观设计复现《桃花源记》的叙事脉络,将文学意象转化为全程沉浸的实体游历体验。活化“刘禹锡”IP,营建“诗豪故里”文化意境圈,以白马湖公园及周边区域为载体,将刘禹锡的诗词意境进行大规模、系统性的可视化。
   2.构建IP引领的特色街区与游线,形成规模效应。打造“常德诗墙”IP延伸的“诗歌长廊”,超越现有静态展示,将常德诗墙的IP影响力沿沅江风光带延伸。设立“光影诗画”互动区,夜晚通过投影技术让诗词在墙体上“舞动”起来;设置“诗词吟唱”感应点,游客靠近即可聆听不同方言或曲艺形式吟诵的诗歌,将一条文化长廊变为一个开放的、活态的“诗歌博物馆”。营造“老西门”街区的“城市记忆”IP场景,将老西门定位为“常德城市记忆的活态博物馆”,使街区的一砖一瓦、一店一铺都成为讲述常德故事的文化载体,形成强大的品牌聚合效应。
   (四)构建智慧景观,提升整体体验。
    1.打造沉浸式智慧景观节点,活化文旅资源。在白马湖公园、穿紫河风光带等核心节点,部署基于全息投影、AR(增强现实)技术的互动装置。观看刘禹锡诗词意境的动态画面、重现历史场景的数字动画,使文化从“可看”变为“可感可互动”。打造常德古城墙遗址、老西门街区的“数字孪生”体验。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或现场AR标识,游客可直观看到遗址复原后的样貌、昔日繁华景象,有效解决文化遗产“说不清、看不见”的难题,将散点的遗址遗迹串联成生动的历史画卷。
    2.建设智慧景观廊道,打通碎片化资源。在穿紫河、沅江风光带等滨水廊道,部署智能感应设施和光影系统。夜间通过智慧控制系统,打造与游船航行、游客位置联动的主题光影秀,使河流廊道成为一条流动的、会讲故事的数字艺术画廊。在连接各公园与街区的绿道、道路廊道,设置智慧导览屏和物联网传感器,实时显示空气质量、人流密度、周边景点信息,并基于数据分析为游客智能推荐最佳游览路径,有效疏导客流,实现从“物理连通”到“信息与体验联通”的升级。
公开状态 已公开 办理状态 已办结
办理结果
回复部门 市文旅广体局 回复日期 2025-10-14
办理结果

常德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回复:

您好!函件收悉,经调查处理,现将有关情况回复如下:

经核实,优化提质市城区景观可以有效提升文旅产品的体验感,但需要投入的科技设备以及技术改造条件和成本较高,且需核算投资和收益等问题,需综合产品成熟度、市场接受度以及企业承载力等因素逐步推进实施。目前,我局正在积极探索推进相关工作,一是在河街举办的第四届常德市旅游发展大会上策划推出常德特色文旅IP VR体验,上线常德非遗数字产品;二是组织对穿紫河夜游项目提质升级为大型行进式实景演出《常德往事》,加入了大量“文化+科技”元素,让这台实景演出更加有氛围感、沉浸式,市场反响和经济效益较好;三是策划更多城市文旅提质项目,联合市经投集团申报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项目,获中央预算内补助6690万元,专款支持常德河街非遗项目提质升级,数字化建设内容一并纳入其中。

下阶段,一是将继续指导武陵区、柳叶湖积极策划包装科技类文旅项目,用好各类政策和措施,重点在老西门、城壕湾、河街西街以及柳叶湖环湖区域稳步推进城市景观的科技改造,联动市城区重点商圈、主题公园、文博场馆等,构建更加多样、更加丰富、更加立体的文旅产品和体验;二是将继续推动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形成区域互动、品牌联动,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强化文旅IP形象,逐步解决“怎么游”的问题,建设主题鲜明、体验丰富、便捷舒适的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提高游客来常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满意度。

如您还有其他疑问,可以咨询常德市文旅广体局办公室0736—7229570。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信任与支持。

常德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2025年10月14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