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常德资讯>区县动态>详细内容

桃花源擂王的成长故事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2-08-07 07:44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徐志雄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

2022年6月22日,站在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湖南省选拔赛的赛场上,来自桃花源旅游管理区的选手谢元大声喊出了自己的梦想:将桃花源擂茶发展成为“西湖龙井”一样的名茶,为湖南茶界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刻,他觉得自己从未如此的坚决与笃定。

时光回溯至2012年,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的谢元留在了长沙,从事音乐舞蹈方面的教学。也就是这一年,常德首次提出桃花源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设想。

谢元的家就在桃花源意境之地的桃源山,与始建于晋代的桃川万寿宫相邻。从1992年桃花源举办湖南省首届桃花节以来,每年3月下旬,慕名而来的游客接踵而至,让桃花源这个旅游文化品牌名扬四海。

同样扬名的,还有当地常见的民间饮食——擂茶。与平常的茶饮不同,桃花源擂茶的每一种味道都像是匠人经过时间打磨而成的,其“压桌”的制作工艺,更像是一种古老的传承,带着天然质朴的风味。

“茶叶是每年五月初五采自于后山半山腰的大叶茶,擂茶所用的水是父亲从后山挑回的山泉水,‘压桌’的原材料都是自家菜园所产。”谢元称,母亲有一双巧手,腌得一手好酸菜,一个普通的春不老萝卜,能做出10来个花样。

那时的五柳湖畔近邻319国道,当地村民在湖边用竹质的桌椅板凳摆个小摊,卖些茶水粑粑之类的小吃给游客,生意还不错,谢元家的擂茶摊更是小有名气。

“靠山吃山,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从未出过远门。”与父母安闲清静的生活状态不同的是,少年时期的谢元无比向往山外的热闹生活。他用音乐为自己开启了一条通往山外的道路。

2013年,谢元去了上海。每年的数次回家让恋家的他发现,家里早已从擂茶摊变成了擂茶餐馆,擅长做农家菜的父亲当上了大厨,母亲带着小姨和姐姐忙里忙外,少有闲暇。“每次回家,都被抓‘壮丁’,专门跑堂做店小二。”谢元说。

2015年底,桃花源景区闭园,进入“三年磨一剑”的升级改造阶段。远在上海的谢元收到了家人发给他的桃花源景区宣传片。片中,景区面积由2平方公里增至近20平方公里的蓝图震撼呈现,以九大景观为主的游览体系,揽桃花源古今名胜,精致唯美的建筑加上“十里桃花夹岸”的壮美画卷,让谢元看得热血沸腾。

2017年7月,历经20个月的闭园改造后,桃花源景区在万众瞩目中开园。作为景区原居民,谢元家的桃花源农家山庄很快迎来了第一波客流高峰。同年,谢元迎娶了自己心仪的女子。当他准备背上行囊再度外出时,却发现自己再也不想离家。他留在家乡,做了一名基层的党建联络员,帮助村里人做着一些时髦的事儿,比如用新媒体宣传家乡、在乡村开音乐会、开办艺术馆等。

2018年,桃花源与故宫、布达拉宫一起获评中国十大文化旅游景区。“文化”成为桃花源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品牌。他开始关注身边司空见惯的事物,越来越理解父母对这块土地的眷恋,对祖先留下来的高规格待客之道以及桃花源民间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眼界日益开阔的桃花源人学会了诗意地解读这种常见的民间饮食。2019年3月10日,数千游客见证参与了一场关于传统美食与文化创意的盛会——桃花源首届擂茶文化节。

比赛中,身着古装的谢元数度登场。他在父母天然质朴的待客方式里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以适应桃花源作为文化地标的存在。他研究桃花源代表人物陶渊明,在擂茶中融入崇尚淡泊天然的隐逸文化。他以蒿子粑粑、酸豆角、腌萝卜之类的本土食材为原料,拼出聚贤桥、方竹亭、三日同辉、太极广场等桃花源著名景点;按色彩、五行分类,打造出精致无比的养生擂茶“压桌”,征服参加擂茶文化节的所有嘉宾评委。

此后,谢元开始以桃花源首届擂王的身份,肩负起宣传擂茶文化的重任。随着2020年底桃花源旅游管理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他的劲头更足了。

一碗擂茶,一份匠心,一座原乡,一个田园梦。带着这样的展望,他开始频频现身于国家、省、市各大媒体:从常德地理标志产品“常德擂茶”概念宣传片,到参加湖南卫视《天天向上》《向往的品茗生活》《快乐大本营》等节目,受邀前往北京参加央视综合频道《越战越勇》栏目和央视农业农村频道《三农群英汇》栏目,再到登上《光明日报》头版等等。“90后”青年谢元,带着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使命,背着擂钵和擂棒走南闯北,让家乡的擂茶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在他的设计中,桃花源擂茶将保留传统,持续创新,在严格把控原材料产地、品质、定量配比的同时,依托富硒之乡的优势,走好新派擂茶第一步。他将打造三类主题门店,文化、商务、外卖厨房,提升消费场景,创造沉浸式体验的“无限空间”,打通桃花源新派擂茶的“城市最后一公里”。

桃花源擂王的茶,除了满足消费者需求,更多的是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把文化带出去,将商业带回来。”他说,桃花源擂茶3.0时代即将到来。

终审:陈立宇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陈丽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