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常德资讯>区县动态>详细内容

答好基层治理“民生卷”——汉寿县委社会工作部创新基层治理工作纪实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5-11-14 07:51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李张念 通讯员 郭洁 李功来

11月13日,清晨的阳光洒在汉寿县聂家桥乡武峰村的三元亭,几位老人坐在亭中,望着眼前清澈的山塘话家常,偶有白鹭点水而过,漾开圈圈涟漪。这幅宁静的乡村图景,很难让人联想到几年前这里还因“脏乱差”成为汉寿县人居环境整治“十差”村庄。武峰村的美丽蝶变,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汉寿县委社会工作部在基层治理创新路上留下的坚实足迹。

治理的智慧,往往蕴藏在百姓的日常之间。走进岩汪湖镇金盆岭村,交叉路口的17个公示栏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栏上密密麻麻的积分与排名,记录着每位党员一年的作为。这套党员积分制,将组织生活、帮扶孤寡、为民实事等任务量化为具体分值,年底的分数不仅关乎“脸面”,更直接决定评价等次。村干部坦言,这套办法让党员们从“站着看”变为“抢着干”,不仅每年为村集体省下十余万元支出,更吸引多家企业落户,让80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端上了“饭碗”。

创新的温度,同样浸润在对新就业群体的呵护中。汉寿县把3万多名奔走在路上的货车司机、外卖骑手作为“流动的哨兵”,开展“你服务我保护”专项行动,织就一张包含权益保障、纠纷调解、职业发展在内的立体保护网。遍布城乡的93处平安驿站,成了他们歇脚充电的“暖心港湾”。一位跑了多年运输的老师傅感慨:“以前受了委屈没处说,现在心里踏实,跑起车来也更有劲。”这份踏实的背后,是专项行动破获案件数十起、追回欠薪数百万元的硬核支撑,更是新就业群体97.78%满意度的由衷认可。

治理的匠心,更体现在为民服务的“绣花功夫”上。汉寿县精心打磨的“七张名片”,瞄准的都是群众身边最具体的急难愁盼。“5180”服务专线与“百码合一”二维码,让企业办事找到了“快捷键”;为困境儿童开办的“爱心学院”与遍布社区的养老照料中心,守护着“一老一小”的幸福;全城免费公共停车位,以及那杯每日准时送达学校的“学生奶”,解决的正是出行、营养这些民生关键小事。这些举措看似零碎,拼凑起的却是百姓心中“幸福汉寿”的完整拼图。

回到武峰村,村干部指着清澈的塘水向我们介绍“芳塘工程”的妙处。通过引活水、清淤泥、植净水植物,48口山塘由人人掩鼻的“臭水塘”变成了清波荡漾的“风景塘”。好生态带来了好“钱景”,水上乐园、休闲农庄依塘而建,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的变现。村里由老党员、老教师等“五老”组成的卫生协会,以及用积分兑换日用品的激励办法,则让爱护环境从行政要求变成了村民的自觉行动。

治理的根本,在于人心的凝聚。汉寿统筹8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伍、21个社工站资源,构建起覆盖全县的“1+8+N”文明实践矩阵。去年开展的14场志愿服务活动,发动超过500名志愿者参与。“汉骑士志愿服务队”围绕“帮、拍、送、宣、带”开展行动,用“骑手小行动”撬动基层治理大效能。同时,当地将人民建议征集定位为“民意转化系统工程”,协调县处级领导每月开展深度调研,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收集建议304条,形成了“调研发现问题—建议破解难题”的闭环。

从党员积分激活一池春水,到“芳塘工程”点亮乡村容颜;从为新就业群体筑起暖心港湾,到“七张名片”精准纾解民忧……汉寿的基层治理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这些点点滴滴的改变中,让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这片土地上的变化告诉我们:真正的治理创新,就藏在这些关乎民生的细节里,藏在百姓日渐舒展的眉宇间。

终审:晏紫卉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晏紫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