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常德资讯>区县动态>详细内容

汉寿枳壳的成长之路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5-11-13 07:57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郑彦 黎自来 通讯员 余小红

“今年6月,由刘良院士牵头,我们和湖南中医药大学等校企联合申报的中药材枳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获得注册认证,我们和湖南汉百禄药业有限公司共建的枳壳种植基地获得‘枳壳国际ISO标准种植应用示范基地’授牌。养在深闺多年,汉寿枳壳是时候告别‘人未识’的阶段了。”近日,记者走访调研常德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企业时,湖南康宝林药业有限公司(简称“康宝林药业”)董事长陈伟的一番话,令人印象深刻。

从2018年招商引资落户到2024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康宝林药业的成长轨迹,与汉寿枳壳从本土走向全国的路径高度重合。

传统+科技,筑牢品质之基

“做中药材,传统的根不能丢,科技的手也要有。”交谈中,陈伟道出了汉寿枳壳品牌化的核心逻辑。汉寿枳壳是湖南道地药材“湘九味”之一。汉寿是湖南省重要的枳实枳壳生产基地,其原植物为芸香科酸橙(当地传统品种狗头柑)。“汉寿的酸橙品种相较于四川、江西的酸橙品种,药效更突出,这是我们品牌化的先天底气。”陈伟介绍。

“要想有竞争力,研发是首要任务。”陈伟认为,中药材产业离不开“科农工贸医”。“科技不能少,传统不能丢,二者结合才能走得远。”基于这一理念,公司牵手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团队,研发出矮化高产的枳壳新品种。新品种树体更矮,便于采摘,生长周期缩短,产量显著提升,有效成分含量远超传统品种。加工环节,14道精深加工工序让药材附加值翻番。良种酸橙繁育技术和数控采摘加工技术两项自主知识产权的落地,既保留了中药传统炮制技术精髓,又破解了传统加工损耗大、品质不稳定的难题,为汉寿枳壳品牌化提供了硬核支撑。

地企协同,拓宽兴农之路

品牌化不是企业的“独角戏”,而是产业生态的“大合唱”。康宝林药业以“药企+合作社+农户”模式为纽带,将品牌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绑定,走出了一条共赢之路。

在汉寿,康宝林药业紧牵刘良院士工作站“科技手”,将2万亩枳壳田打造成道地药材黄金产地,联合合作社推出“七统一”服务,从品种选择到肥料使用、从田间管理到收购销售,为农户提供全链条支持。同时,通过订单农业保底收购、帮农户投保中药材种植保险,彻底打消了农户“种得好卖不出”的顾虑。

今年6月11日,湖南汉百禄药业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枳壳(实)趁鲜加工厂,在汉寿县百禄桥镇八斗丘村正式开业,预计年销售额可达1.5亿元。

“本地化加工让地企共赢效应进一步放大。”汉寿县林地林权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张扬扬表示,加工厂不仅减少了原料运输损耗,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还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形成农户省心、企业降本、药材提质的良性循环,让品牌发展更具民生温度。

标准引领,勾勒升级蓝图

如何让汉寿枳壳在全国市场站稳脚跟,是品牌化的关键命题。

“优胜劣汰是必然趋势,只有靠标准和规模才能掌握话语权。”陈伟判断,未来能溯源种植端、拥有GAP基地认证的中药材不愁销路,“身份达标的会越走越顺,没达标的将越来越难。”

当前,康宝林药业在常德本地采购的原材料虽有近30种,但总量占比不足5%,原因是本地药材种植总体体量不大。即便作为主打品类的枳壳,在常德还算不错,但放到全国市场仍因种植规模掣肘,竞争力明显不足。事实上,中药材本就是林下经济的优势产业,借鉴石门无患子等“一县一品”的成功经验,汉寿枳壳亟需抓住这一发展风口,充分释放本地林地潜力,以规模化种植夯实品牌根基。

今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湖南省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推进湘药品牌建设、支持地理标志产品认定等系列部署,与陈伟构想的汉寿枳壳品牌升级方向不谋而合。目前,康宝林药业正全力配合地方政府助推“汉寿枳壳”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落地,打造“汉百禄”专属品牌,提升市场辨识度。

“举全县之力做好一个品种,才能成就一个品牌。”陈伟建议,汉寿可通过编制专项产业规划,打造全国性枳壳集散中心,让“小药材”真正长成“大产业”。

终审:晏紫卉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晏紫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