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社会化服务“金钥匙”激活“洞庭粮仓”新动能
初冬的洞庭湖平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汉寿县乡情优质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服务片区,收割机在田间穿梭,秸秆粉碎还田同步完成。不远处的烘干中心内,传送带昼夜不停地将湿稻谷输送至烘干塔,确保颗粒归仓。
汉寿县广袤田野丰收景象的背后,是一把名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金钥匙,它正系统地破解着“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时代之问,为“洞庭粮仓”的稳粮增收之路注入全新动能。
政策护航,筑牢稳粮“压舱石”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精准有力的政策引导。汉寿县深谙此道,构建起“中央引导、省级支持、县级配套”的三级政策支持体系,并由分管副县长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创新实施方案制定、主体遴选、任务安排、绩效评估、验收拨付、资金监管的“六统一”管理机制,有效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真金白银的投入是服务体系的坚实后盾。近3年来,汉寿县累计争取上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专项资金5522万元,额度位居全省区县首位。县级财政持续加码,2024年全县追加1470万元专项支持早稻生产;2025年,更将集中育秧、机插机抛补助标准提升至45元/亩;同时,通过落实增值税减免、贷款贴息等惠企政策,让912万元中央资金精准滴灌379家合作社与家庭农场,激发了经营主体的内生活力。
为确保服务质量和资金安全,汉寿县统一制定了服务协议与作业标准,并引入北斗定位、数字化农服平台等技术,实现了服务全过程“可追溯、可核查”,对违规行为坚持“零容忍”,牢牢守住了政策红线和资金安全底线。
主体赋能,激活市场“新动能”
政策的阳光雨露,催生了服务主体的百花齐放。目前,汉寿县已形成“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协同发展的服务新格局。全县4000余家各类服务主体定位清晰、优势互补:1079家农民合作社深耕产中环节,2391家家庭农场灵活响应小农户个性化需求,281家农业企业凭借先进装备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251家集体经济组织则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整合本地资源。
服务能力的提升肉眼可见。截至2024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16.18万千瓦,配备大中型旋耕机2455台套、插抛秧机1591台、烘干设备415套。10个工厂化集中育秧基地和2个省级示范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拔地而起。汉寿县乡情优质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其中的佼佼者,2024年,该合作社服务面积达6.45万亩,预计2025年服务产值将突破3590万元,示范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模式创新,蹚出产业“升级路”
面对多元化的农业经营需求,汉寿县没有固守单一模式,而是大胆探索,蹚出了几条各具特色的产业“升级路”。
“平台+站点”打通末梢神经,在60个行政村设立服务点,推出覆盖“选种、育种等7项产中服务+烘干仓储等3项产后服务”的“7+3”套餐,成功构建起“20分钟服务圈”,让专业服务触手可及。
“合作社+龙头企业”深化产业整合,与中化农业、金丰公社等企业战略合作,引入“数字农田”管理系统,推广“秸秆还田+生物菌剂”等绿色技术,此举使农机作业效率提升30%,化肥施用量降低15%。通过组建农资服务联合体,亩均生产成本下降约30元。
“订单农业+品牌运作”紧密联结产销,推行统一供种、技术、收购,保底价高于市场价10%—12%的“三统一保”机制,让签约农户吃下“定心丸”,亩均增收250元以上。
“四联三延”织密服务网络,汉寿县乡情优质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创新的“联龙头、联小企、联村级、联农户”模式,推动服务向小农户深度覆盖,并向全产业链、高附加值市场端拓展,助力农产品实现从“产得出”到“卖得好、效益高”的关键跨越。
成效惠民,绘就振兴“新画卷”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全面推行,在洞庭湖畔结出了累累硕果。
最直观的体现是粮食安全的根基愈发牢固。2024年,汉寿县粮食总产达60.01万吨,创下“二十一连丰”的辉煌纪录;水稻生产机械综合作业率达83.6%,机插机抛秧面积位列全省第一;通过复垦撂荒地1371.92亩,进一步拓展了粮食生产空间。
服务的最终目的是惠及于民。全县近13万户小农户通过购买服务,实现了亩均节本增收180—200元,收入稳定性显著增强。绿色发展成色更足,2024年,全县实施水稻专业化统防统治58.9万亩、绿色防控54.8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0%,农药化肥施用量持续减少。更值得一提的是,镉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守住了舌尖上的安全。
此外,村级集体经济通过参与服务获取分红,实现了“服务小农户”与“壮大集体经济”的良性互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的动能。
如今,汉寿县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已如血脉般延伸至所有行政村。从田间地头的精准作业,到产业链的价值提升,一套体系完善、功能齐全、覆盖全面的现代农业服务网络正在这里高效运转,谱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篇章。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