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常德资讯>区县动态>详细内容

“小切口”撬动“大治理”——武陵区委社会工作部创新基层治理工作纪实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5-10-16 07:55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李张念 通讯员 郭洁 王梓薪

10月14日,晨光穿透薄雾,洒在武陵区长庚街道仙源安置小区的广场上。几位老人缓缓起势,太极拳的招式行云流水,一旁的绿植挂满露珠,新划的停车位整齐排列,垃圾桶分类摆放有序——这个曾经设施老旧、管理混乱的安置小区,如今已成为居民口中的“安心家园”。

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武陵区委社会工作部成立以来,坚持以“小切口”理念推动基层治理工作,从群众身边最具体的事入手,从治理体系最末梢处发力,像一名执刀精准的“城市医生”,在细微处疏通堵点、激活全局。

基层治理,关键在“人”。武陵区把建强基层骨干队伍作为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今年9月,武陵区举办了全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暨驻村工作队队员集中培训班,采取“线上+线下”模式,覆盖157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17名乡镇(街道)党(工)委委员以及26名市、区驻村工作队队员。

课程设置务实多元: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法路径,到社区矛盾调解的实战技巧;从乡村振兴的政策解读,到市域治理的典型案例。没有照本宣科,只有“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法回”的实战教学。“就像拿到了‘治理工具箱’,心里有底了。”一位参加培训的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感慨。

光有工具还不够,要让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都畅通起来。在武陵区的各个社区,“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居民代表”的协同机制正在发挥作用。过去社区里难解的疙瘩——从停车位之争到垃圾分类之困,如今都有了多方参与的议事平台。

在武陵区某老旧小区,一场关于“是否加装电梯”的议事会开了三次。起初低层住户不同意加装,但住在高层的老人上下楼困难,确实有加装电梯需求。小区党支部组织居民实地参观已加装电梯的小区,邀请工程师讲解技术方案,业委会牵头拟定费用分摊办法。最终,一部承载着邻里理解与互助的电梯顺利落地。

线上,“扫码接访”让居民动动手指就能表达诉求;线下,“屋场会”“居民议事厅”里,大家围坐一堂,你一言我一语,许多矛盾在谈笑间得以化解。这种接地气的议事方式,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而最让居民感受到治理温度的是党建“红细胞”工程。这个充满生命力的名字,形象地描绘了党组织如何像红细胞输送氧气一样,将活力注入城市治理的末梢。该工程自2024年启动至今,已覆盖945个小区,累计破解治理难题超10万件,服务群众35万余名。在某个老旧小区,党员们自发组建巡逻队,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在另一个商业小区,党支部牵头建立儿童托管点,缓解了双职工家庭的育儿压力。

这些看似微小却实实在在的改变,让“红细胞”工程成为了武陵区基层治理的一张亮丽名片。它不仅是治理手段的创新,更是一种治理理念的重塑——让党组织真正成为群众身边“看得见、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

治理亦需因地制宜。武陵区没有追求“一刀切”的治理模式,而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小区精准施策。仙源安置小区从“安置”走向“安心”的蜕变就是最好的例证。在这里,“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的模式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基础设施改善了,管理方法创新了,居民的归属感增强了。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武陵区正在用一个个具体的举措,书写着这份初心。就像一位社区干部说的:“治理不是高高在上地指挥,而是俯下身子倾听和实实在在地行动。”在这片土地上,基层治理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每一个故事里,都是普通人的幸福日常。

终审:晏紫卉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晏紫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