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复兴镇大力推广“秸秆覆盖果园”新模式
秋阳和煦,微风送爽。在澧县复兴镇顺林桥社区,成捆的玉米秸秆被果农们装载上车,运往邻近的橘园。很快,这些秸秆便被均匀地铺盖在果树苗木之下,宛如为果园铺上了一条条金色的“生态地毯”。近日,在复兴镇党委政府的宣传推广下,这种“秸秆覆盖果园”新模式,因其环保与实用的双重优势,正获得越来越多果农的青睐,并在全镇迅速普及。
复兴镇是全县的橘柚产业重镇,柑橘种植面积达9万余亩,同时还广泛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以往每逢农忙时节,产生的大量秸秆如何处理,成了摆在基层治理工作面前的一道难题,被视为沉重的“生态包袱”。
“过去也有零星的果农自行收集秸秆铺在果园里,但始终未能形成规模。”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许多经验丰富的果农反馈,用秸秆覆盖果园,不仅能有效保温保湿、抑制杂草生长,还能在腐烂后转化为有机肥,可谓一举多得。“我们镇几乎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有橘园,这种‘就地取材’的模式非常适合我们。”
为推动这一新模式落地,又兴村的柑橘种植大户率先行动,将自家果园打造成示范点。与此同时,镇村干部创新采用“五个一”工作法——即开展一次敲门行动、送达一封倡议信、组织一场屋场会、发放一张明白卡、分发一本宣传册,进行全方位宣传。多措并举之下,这种新模式迅速在复兴镇的11个村(社区)铺开。
又兴村种植大户傅清华的120亩橘园已全部铺上了秸秆。他算了一笔账:过去抑制杂草主要依赖塑料防草布,而防草布三五年后便会老化破损,若处理不当易造成环境污染。“采用‘秸秆覆盖果园’新模式后,算下来每亩生产成本能节约20%左右,生态账和经济账都划算!”傅清华说。
顺林桥社区党总支书记胡雄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与实践,群众对秸秆禁烧的理解更为深入,环保意识显著增强。如今,不仅是种植大户,很多种植散户也开始主动选择“秸秆覆盖果园”新模式,已有果农自发用三轮车将秸秆运进果园。“这真正实现了秸秆的就地取材、就地利用,让秸秆变成了造福果园的‘地毯’。”胡雄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