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常德资讯>区县动态>详细内容

用实效擦亮奖牌 ——武陵区社区矫正工作纪实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5-10-03 07:54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武大为 通讯员 粟艳芳

武陵区社区矫正工作锚定智慧化、规范化建设方向,以压实监管责任为根基,以创新教育方式为引擎,以扩大社会参与为支撑,全力筑牢监管安全防线。截至目前,该区已实现连续15年社区矫正对象零脱管、零漏管,零重大恶性案件、零群体性事件、零负面舆情事件,近3年更是连续获评湖南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工作先进单位”,以扎实成效彰显社区矫正工作的武陵担当。

夯基固本 以规范建设筑牢工作根基

为夯实社区矫正工作硬件支撑,武陵区累计投入近200万元打造“智慧矫正”中心,配齐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设备,构建起远程视频督查、视频监控、视频会议三大系统,并完善社区矫正各功能室及司法所工作室建设。2022年,该中心通过湖南省司法厅第二批“智慧矫正中心”验收;2023年11月,东江司法所远程探视视频会见点正式启用,成为全省首家街道级司法所远程探视站点,为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树立标杆。

在队伍建设方面,武陵区克服人员紧张难题,调剂4名在编人员专职投身社区矫正工作,每年选派优秀士官充实基层司法所力量;同时,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投入60余万元,设置17个社区矫正专项岗位,持续壮大专业工作队伍,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坚实人力保障。

在制度建设上,武陵区先后出台并修订《武陵区社区矫正中心规范化运行制度汇编》《武陵区社区矫正工作手册》等规章,从机构设置、人员管理、职责划分、工作流程等维度构建全链条管理机制,以制度刚性规范执法行为,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每一步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守牢底线 以责任压实保障监管安全

武陵区始终将监管安全置于首位,严格落实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管理举措。在日常管理中,依法依规开展事项审批,细化考核奖惩标准,强化信息化核查与通信联络,常态化推进定期走访;针对暂予监外执行对象,严格执行病情复查与诊断制度,确保监管无死角。截至目前,全区在矫社区矫正对象监管秩序总体平稳。

为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武陵区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重点聚焦涉黑涉恶、涉恐涉暴、涉邪教、涉重大敏感案件、涉电信诈骗、肇事肇祸精神病及再犯罪风险高的社区矫正对象,建立“一人一策”包保管控机制,通过强化走访核查动态掌握其现实状况与行踪轨迹;同时,定期召开监管安全形势分析会,精准研判风险点,将安全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

自社区矫正法实施以来,武陵区坚持执法刚性,对违规社区矫正对象开展训诫159人次、作出警告33人,对14起违反监管规定及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案件,及时依法提请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或收监执行的裁定,以严格执法彰显法律权威,切实维护社区矫正秩序。

精准矫治 以教育创新提升矫正质效

武陵区打破“重管轻矫”传统观念,秉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理念,在确保“管得住”的基础上,着力实现“矫得好”。通过“集中教育+分类教育”“现场培训+网络教育”的模式,针对不同风险等级、不同犯罪类型的社区矫正对象,武陵区精准匹配教育学习内容,满足个性化矫治需求。

家住丹阳街道的社区矫正对象姜某从2023年起监外执行入矫,由于疾病和家庭经济的压力,生活一度窘迫。矫正小组了解情况后多次从心理和生活上给予辅导和帮助,并给他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姜某的精神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为提升教育矫治专业性,武陵区积极引入社会力量,与区社会工作者协会、心理咨询协会深度合作,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入专业社会组织,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定制化教育帮扶,结合矫正对象犯罪类型、文化水平、个人需求等因素,推动教育帮扶从“大锅饭”向“点菜式”转变。自社区矫正法实施以来,武陵区已开展国学素养、戒毒康复、反赌博教育、女性专场辅导等专场教育900余场,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显著增强。

在心理矫治方面,武陵区构建“入矫测评—矫中教育—问题干预—解矫评估”全周期心理服务体系:入矫阶段开展心理测评并建立专属心理档案,矫中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对象实施跟踪干预与一对一心理辅导。5年以来,武陵区累计开展心理测评1252人次、心理团辅40余次、一对一干预240余人次,有效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消除负面心理,重塑健康人格,为其顺利融入社会奠定坚实心理基础。

品牌赋能 以公益创新彰显矫正温度

“解矫后,我会继续当志愿者。”社区矫正对象熊某2024年顺利解矫后说,向阳志愿者的身份让他在公益中重塑了自我。2023年2月,武陵区联合区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全省首家以社区矫正对象为主体的志愿服务组织——武陵区向阳志愿服务队,以“向阳而生、逐光而行”为核心理念,每月统筹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公益服务活动,探索社区矫正与公益服务深度融合新路径。

在实践中,该区创新总结“1573工作方法”,构建“签到—培训—分组—实践—总结—签退”标准化活动流程,确保每一场公益活动落地见效、不走过场;同时打造“1+1+N”服务模式,即“1名专业社工+1名司法工作人员+N个公益活动基地”,社工发挥专业优势负责活动策划与指导,司法工作人员统筹人员招募与管理,多个公益基地提供丰富服务场景,有效提升公益活动组织水平与教育实效。

自2023年2月试点以来,武陵区累计开展“向阳志愿”社区矫正公益活动142场,4070人次社区矫正对象参与,总服务时长达6105小时;截至2025年6月,已为解矫对象发放志愿服务证书344份,为表现突出的22名对象颁发“优秀志愿服务证书”。该模式不仅发挥了公益活动的教育感化作用,更帮助社区矫正对象修复了社会关系、增强了社会认同感与归属感,获得了服务单位与群众广泛好评。2023年,相关负责人就该模式在全省社区矫正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该模式被司法部官网专题推介,成为具有武陵特色的社区矫正品牌。

协同共治 以多元参与拓宽工作格局

为构建全域覆盖的社区矫正管理网络,武陵区推动“网格+村居”深度融合,将所有社区矫正对象纳入综治网格管理体系,依托全区14个乡镇(街道)、128个村(社区)、550名专职网格员,开展日常监管与教育帮扶,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实现社区矫正管理无盲区。

在社会力量参与方面,武陵区创新建立“矫正小组+志愿者”模式:为每名社区矫正对象组建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村(社区)治调主任、网格员、亲属等组成的矫正小组,明确协助监管教育职责;同时联合区社会工作者协会、心理咨询协会,广泛吸纳党员、社区民警、热心群众、退休干部及专业社工加入志愿者队伍,目前全区社区矫正志愿者已达400余人,与社区矫正对象实现1∶1配比。志愿者积极参与教育矫治、帮困扶助等工作,社会力量在社区矫正中的协同作用持续凸显,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新局面。

展望未来,武陵区将持续对标省、市社区矫正工作部署要求,以更高标准抓规范、以更实举措保稳定、以更优思路求创新,不断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提质增效,奋力书写新时代社区矫正工作武陵新篇章!

终审:李念穗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李念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