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常德资讯>区县动态>详细内容

华丽蝶变——桃源县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纪实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4-06-24 08:11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夏菁 郭婧 李志武

桃源县坐落在湖南省西北部、沅江中下游,她因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记》而得名,一江碧水穿县而过,两岸桃柳相掩映,人们怡然自乐。

然而,由于人们对自然宝藏的急于求索,蕴藏于山脉中的矿藏被盲目开采,导致境内历史遗留矿山遍布全县,其中急需修复的图斑有49个,面积达70.60公顷。

2022年11月,常德市《湖南长江经济带重点生态区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方案》获得批复,桃源县参与完成其中属于武陵-雪峰山历史遗留矿山与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子项目——沅江流域(桃源-鼎城段)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中央资金支持2624万元,经过桃源人民两年时间的不懈努力,昔日的废弃矿山正华丽蝶变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金山银山”。

废厂变沃土,花开满地金

“以前这里就不好看呢,路边全是一人高的茅草,走路过车都不方便。”吴艳谊家住郑家驿镇麦家河村,屋不远处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办的旧砖厂——麦家河黏土砖厂。

砖厂停产多年,荒废的原挖掘区不仅影响当地老百姓的出行安全,也不利于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如同这样的情形还有几处,曾经因开采矿山而繁荣的村庄,也逐渐出现一系列社会问题,环境污染、落后产能造成人口流失,使其逐渐衰败。

2022年,桃源县自然资源局启动麦家河地块生态修复工程,因地制宜,科学施策,通过土地平整、沟渠和道路整改,共修复旱地26亩、林地15亩。

“而今这个样子就蛮漂亮哒!”吴艳谊指着眼前的农田说,几个月前油菜花香阵阵,全然没有了当初的破败景象。

曾经的废弃土地,现如今变成了乡村一景。修复工程完成后,麦家河村经过村民代表商议,由属地村民小组太基组集体承包修复地块开展作物种植,每年种一季油菜和一季富硒红薯,亩产收入约2000元,带来的总收益有5万元。

油茶林下种黄精,生态经济双赢

无独有偶,在盘塘镇莲蓬岗村,两年的变化也显而易见。

沿着蜿蜒的小路,金银花的香味扑鼻而来,笔者驾驶越野车晃晃悠悠转过一个弯,眼前豁然开朗,一片整齐的油茶苗映入眼帘。

桃源县自然资源局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副主任黄鸣成指着砂厂原址修复前的图片告诉笔者,上面60多亩土地,当年唯见荒芜,可现如今,呈现在眼前的,是地面平整、空气清新、油茶苗随风微微摇曳的场景,处处生机盎然。“等油茶慢慢成长,未来还会更好看呢。”黄鸣成微微笑道。

2023年5月,桃源县结合当地地理地貌及周边生态环境,正式启动林地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实施平地覆土、生态沟渠建设、植树复绿等生态综合治理措施,通过种植爬山虎、银杏等作物对项目区周边及坡面进行生态修复和防护,不仅如此,项目区还种植了油茶树和黄精,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享。

“油茶种植本身就要除草、施肥,黄精套种在里面,能节省一大笔油茶的管护成本。”当地村民黄友国对项目成效非常满意,“等到油茶树结果的时候,黄精也能采收,一举两得。”

历时两年,良田美景重现

废厂变沃土,花开满地金,但仅仅将废弃砖厂改造成旱地、林地还不够,桃源县也侧重对适宜地块土地结构的重构。

“不仅改造成林地,我们还将更多的土地恢复后改造成优质农田。”桃源县自然资源局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主任覃勇介绍说。这几年,桃源有一块响当当的“招牌”,那就是连续五年在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上位居全省“双第一”,全县对粮食生产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矿山生态修复能为粮食生产出力,他觉得非常欣慰。

据覃勇介绍,在架桥镇架桥社区,临近马路,就有一块面积约35亩的土地,原先是废弃砖厂,从去年开始,当地实施耕地修复,先后启动了相关田块修筑及植被恢复工程,在项目区共修建了1000多米沟渠、300多米机耕路、2000多平方米护坡草皮,原来的废弃矿区现已成为配套完善的高标准农田。

“改造不能盲目,要因地制宜。”覃勇说,为解决灌溉问题,架桥镇保留了当地矿区部分旧坑窝,改造成山塘,并沿塘设置了护栏,在满足水田灌溉的同时预防溺水,确保安全。

现在,这块肥沃的土地实行油菜、水稻轮作,实现了生态修复和农民增收双赢。而仅矿山修复这一项,桃源县就新增耕地80余亩。

“矿山开采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而矿山修复对生态的影响与作用不可忽视。”桃源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曾拥军说。

“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水则水”,通过采取矿山地形地貌景观修复工程等措施,桃源县对矿区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修复地形地貌景观,恢复土地使用功能,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历时两年,成绩斐然。

截至目前,桃源已对县域内38处864亩历史遗留矿山进行生态修复,修复面积居全市第一。

在“乔灌结合,藤草互补”的基础上,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环境面貌得到改变的同时,区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昔日大地的“伤疤”已变为生态公园、良田美景、“金山银山”,“世外桃源”已然重现眼前。

终审:晏紫卉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晏紫卉
Scan me!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