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德市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水域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2018—2020年)》的通知

2018-12-29 11:50 来源:市政府办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CDCR—2018—01019

 

常政办发〔2018〕27号

 

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德市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水域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2018—2020年)》的通知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常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西湖管理区、西洞庭管理区管委会,市直和中央、省驻常有关单位:

《常德市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水域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2018—2020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2月29日(此件主动公开)

常德市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水域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2018—2020年)

前 言

我市河湖密布,通航历史悠久,以洞庭湖为枢纽,沅、澧两水为纽带,四通八达。全市现有等级航道91条,通航里程1753公里,其中三级航道85.55公里,四级航道1487公里,五级航道186.66公里,六级航道204.14公里,七级航道252.39公里,等级外航道875.56公里。

一、概述

(一)规划目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相关要求,加强我市防治船舶污染水域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切实提高预防和应对船舶突发污染事故的能力,减轻事故危害后果,有效保护常德市水域生态环境,特制订本规划。

(二)规划定位

常德市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水域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关系到我市“十三五”时期水路运输健康发展。本规划是全市“十三五”时期防治船舶污染应急能力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是我市2020年前防治船舶污染应急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三)规划范围

1.规划区域范围

常德市行政辖区。

2.规划内容范围

本规划主要针对我市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污染水域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提出发展目标和规划方案,包括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应急体制机制建设、应急信息系统建设、应急设备设施建设和应急队伍建设五个方面。

(四)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

(4)《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5—2020年) 的通知》(交水发〔2015〕133号)

二、现状分析与面临形势

我市水运比较发达,主要港口有常德港、津市港,主要码头有盐关、德山、夹街、戴家湾等,其中德山中石油、中石化码头为危险货物码头。随着水路运输市场不断发展,水上监管设施设备不完善等问题日益凸显,水上监管能力明显滞后于水路运输市场发展需求,这不仅增加了水域污染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时也给我市水域环境治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三、总体要求和规划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港口航道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统一为原则,在贯彻港口航道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的同时,依据我市水域特点,借鉴外地先进的船舶污染应急能力建设经验,组织开展防治船舶污染水域环境应急能力建设。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立足我市实际情况开展防治船舶污染水域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到2020年实现应急信息系统、应急设备设施、应急队伍等应急保障能力各方面协调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相互支持的常德市防治船舶污染水域环境应急能力体系。

2.突出重点,分期实施

坚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突出重点、分期实施”的原则,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连续性,制定相对完整的总体方案。提高对重点水域、重大船舶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3.资源整合,综合利用

合理利用我市现有应急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在满足系统需要的基础上,兼顾不同业务管理应用,充分发挥整个系统的延伸服务功能,实现应急资源的联动机制、资源共享、综合利用。

4.先进适用,适度超前

采用技术成熟的设备,兼顾先进性和适用性,确保常德市防治船舶污染水域环境应急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规划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面、设施先进、协调有序、反应快捷、运转高效的防治船舶污染水域环境应急体系。应急机制更加高效合理,应急信息系统、应急设备设施建设得以重点推进和加强,应急队伍的数量、素质得以大幅提高,防范和处置船舶污染事故的能力显著增强,满足水域污染应急的需求。

覆盖能力:应急力量实现对我市范围内内河水域的船舶污染事故的有效应对。

响应能力:气象条件允许情况下,港区内水域发生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力量在2小时内到达,其他水域3小时内到达。

清控能力:内河水域一次综合清除控制总能力市级达到3—5吨,县级达到1—3吨。

四、主要任务

(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1.编制船舶污染应急预案,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船舶污染应急职责。

2.定期推进船舶污染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

3.针对油品等化学品泄漏及其他船舶污染事故,按不同周期开展多种级别的应急演习,将污染应急演习常规化、制度化,确保预案的全面性和各级预案间的有效衔接。

(二)应急体制机制建设

1.建立污染应急联动机制。按程序设立市级船舶污染事故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全市船舶污染应急工作。健全各级各部门共同应对重特大水上污染事故的联动协作机制。推动建立县级船舶污染事故应急指挥机构。

2.健全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协作机制。加强交通、海事、应急管理、生态环境、渔业、消防等方面应急能力建设,实现应急处置资源的共享和协调,共同应对我市水上船舶污染事故。

3.组建由交通、海事、生态环境、渔业、消防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应急专家库,充分发挥应急管理专家在处置船舶污染事故中的参谋和智库作用,形成组织合理、运转高效的船舶污染应急管理体系。

(三)应急信息系统建设

到2020年,建设能够覆盖全市重点水域的全天候、全覆盖的监视监测系统。强化日常监视工作,在现有岸基监控的基础上增设监视功能,进行全天候和全天时监视和报警;利用CCTV视频监控开展应急监视和预警,及时发现和掌握船舶污染区域和变化趋势,为船舶污染的监视、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任务:

1.建设船舶污染现代化监视系统 。实现利用CCTV视频监控开展应急监视和预警;开展巡航救助一体化工作,定时检查防止船舶污染物的泄漏;配备船舶污染物检测设备和采样设备,对污染水域进行及时取证和采样分析;推动码头监视报警设备的配备,提升码头企业的船舶污染监视监测能力。

2.加强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培训。利用应急预案、污染物漂移模型、统计模型或案例,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建设信息化指挥通信平台。充分整合交通、海事、水务、生态环境、消防、渔业、气象等方面的数据信息资源和已建信息系统,实现各部门之间数据的实时共享,为应急指挥提供直接信息支持。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应急资源普查,按时完成数据填报工作,完善应急资源数据库,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化保障。   (四)应急设备设施建设

到2020年,完成市船舶污染应急设备配置点建设,配备应急船舶和防护装备、气体监测设备、防爆卸载设施、专用吸附材料等设备设施,具备应对油类等散装液体化学品泄漏5吨事故的能力。

(五)应急队伍建设

 1.支持社会专业清污力量发展。到2020年,在目前已建立的2个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基础上再建成3个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合理配备专业应急人员。

 2.完善港口码头企业清污队伍建设。督促港口企业完善港口码头防污染设施建设,具备处置小规模船舶污染事故能力,并能在市级应急指挥机构的指挥下,参与大型船舶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3.加强对船舶污染应急的宣传教育。通过6.5世界环境日宣传、普法教育、组织应急演习、开放公众参观应急设备等活动,加大船舶污染应急知识宣传力度,提高水域环境保护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抄送:市委各部门,常德军分区。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监委,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
    各民主党派市委。


 
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8年12月29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