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4-02-29 11:09 来源:武陵区政府办
阅读次数:
字号:【

——2024年2月28日在常德市武陵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区长  寻  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始终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积极主动打好“发展六仗”,扎实推进创新突破产业突围三年攻坚行动和“六大专项行动”,较好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尽最大努力交出了殊为不易的武陵答卷。

——争先进位提升“武陵实力”。全年完成区域地区生产总值1397.3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3.3亿元;完成区属地区生产总值488.7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9亿元。再次荣登全国百强区榜单,获评全国创新百强、科技百强、投资竞争力百强、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等一批国字号荣誉。养老服务、安全生产、铁路沿线环境整治等多项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表彰激励。

——主特产业激发“武陵活力”。湘西北最大的“果盘子”工程——常德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三期竣工投产,成为全市首个交易额破百亿的重大农产品流通平台。加速推动数字经济“集群式”发展,规上数字企业达42家,实现产值35.8亿元。用心办好“520·来武陵”第二届城市品牌推介暨消费月活动,“爱在武陵”城市IP从“起势”向“成势”突破。

——倾情惠民传递“武陵温度”。坚持将75%以上的财力写入民生账本,省市区30件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新增幼儿托位2100个、公办学位2200个、养老床位2200张、停车泊位3320个,完成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10台,利源小区、五强花园等40个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完成,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510元,稳居全市第一。

——务实奋进展现“武陵作为”。深耕城市运行安全“智理”,全省率先建成集通信、指挥、调度于一体的武陵区大数据应急指挥中心,大安全大应急综合改革经验获国家应急管理部和《人民日报》推介。积极接受国家专项统计督察、惠农补贴资金清查、PPP项目规范、省环保督察等重大检验,有效化解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展现了武陵干群“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聚焦主业、精心耕耘,产业支撑持续夯实。项目建设扩能升级。全年实施省市区重点建设项目33个,完成投资85亿元,西城新区物流园会展中心、清华·沅澧商业中心、沅北水厂迁建、常德学院等一批重大项目主体完工,国伟电力研发中心、千年国酒新建生产基地等产业项目启动建设,屋顶光伏整区开发项目新增并网发电16兆瓦,项目建设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五好”园区提档增效。聚焦“东片提质、西片突破”,深入实施“五好”园区攻坚专项行动,草花互动游戏产业基地、福润集团总部及预制菜产销一体化、得应全过程物联网等项目入园投产,雄鹰烟草二期、浩宇新材料等项目有序推进,园区智慧产值占比达86%,产业生态向“专而精”升级。数字常德基地首开区126亩完成规划设计及项目立项,新赛道蓄势破题。市场活力加速释放。大力实施经营主体提升年、消费提振年行动,全年新增“个转企”423户、“企入规”171家。扎实开展“送解优”企业难题“清零”行动,兑现减税降费10.05亿元,授信融资55亿元,解决经营难题350余个。成功举办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年货节、ISGC国际烈酒大奖赛等重大节会展会,孵化培育“24小时网红潮街”、星空夜市等夜间经济示范区13个,万达商圈、和瑞(高铁)商圈获评全省首批夜间消费示范区、聚集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7.3亿元,增长6%。

(二)坚持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动能持续增强。重点改革扎实推进。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园区管理体制改革等28项省市重点改革有序实施,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区域消费中心建设等5项自主微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创新“一件事一次办”应用场景7个,288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湘易办”新增注册27万人次,“放管服”改革经验获国省主流媒体推介。全省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再延长三十年整乡试点有序推进,财税金融、国防动员、司法体制等重点改革交出亮眼答卷。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聚焦“5+N”产业方向,全年新引进重大项目19个、到位资金66亿元。举办“德商新春恳谈会”“武陵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成功引进大唐集团、浙江正泰等三类“500强”企业落户,莱泰新能源、艾可儿医疗等项目实现当年引进当年投产。集中培育“三外”联动复合型企业,组团参加中非经贸博览会、长沙国际名品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培育外贸进出口实绩企业18家,实际利用外资实现零突破。科创能力全面培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6.6亿元,增长8.7%。以“智赋万企”行动为引领,加快新型工业智改升级,新增“专精特新”企业6家,培育“两化融合”贯标认定企业3家。推动科创需求精准对接,成功与湖南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新增省级科创平台1家。明扬科技、微末新材、经鼎电力等32家企业顺利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全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31家,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36.9亿元,稳居全市第一。

(三)坚持高效统筹、建管并重,城乡品质持续提升。城市建设有序更新。全年完成棚改征拆项目15个,拆除违法建筑3.5万平米,完成交地11宗,有效保障市、区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常德火车站北广场建成启用,益常高速扩容、南碈泵站改建工程、翦伯赞路等基础建设稳步推进,新增城区新能源充电站35个、5G基站400个,青阳阁社区、高山街社区等6个社区入围“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评估。乡村振兴有力推进。全年实施乡村振兴、农田水利等重点项目32个,总投资4.2亿元。爱地年丰高端蔬菜基地、振兴农业等项目落户投产,成功创建“丰收武陵”区域公用品牌,永春堂秀珍菇获“圳品”认证。大力发展“农旅双链”业态,常德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中心投入运营,艺丹沅获评首批全国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丹砂印象入选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建成高标准农田1.45万亩,恢复耕地551亩,提质改造农村公路24.9公里,全省首个农村人居环境智慧管理平台正式上线。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坚定不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第二轮省环保督察67件信访交办问题全部办结。网格化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投入使用,秸秆禁烧视频监控预警平台试点运营,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6天、优良率86.6%,创历史最优水平。深入开展河湖安全保护专项执法行动,河长制35项重点任务圆满完成,国省控断面水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扎实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污染防治成果持续巩固。

(四)坚持民生优先、普惠共享,群众生活持续改善。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完善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体系,新增城镇就业8169人,汇金社区获评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转业安置、优抚工作有序开展,城乡养老、社会救助、残疾人“两补”持续提标,兜底保障应保尽保,落路口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圆满完成1840套“保交楼”任务,全部达到交房条件。公共服务优质向好。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旭辉东升小学投入使用,育英小学改扩建稳步推进,3所小区配套园顺利开园。高分通过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试点”实地验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双减”经验获全省推介。综合医改持续深入,43个门诊慢特病治疗费用省内异地直接结算,行政村卫生室实现城乡居民门诊统筹全覆盖。社区文化节入选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芙蓉街道获评“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工委”。社会治理成效显著。扎实开展本质安全提升行动,居民自建房、城镇燃气、高层建筑、“三无”船舶等领域专项整治取得实效,文理学院后街、泽云广场等185处安全隐患整改销号,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连续6年获评全省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先进区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深入推进,中央、省市“挂号”信访积案全面清零,长庚街道获评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乡街”“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人社局获评全国首批“法治人社建设优秀单位”。持续开展“沅澧安澜”“利剑护蕾”系列行动,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全民反诈宣传、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成果显著,电信网络诈骗发案率下降17.5%,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反恐、禁毒等工作获评全省优秀。

(五)坚持转变作风、提升效能,自身建设持续加强。聚焦“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持续提升。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走找想促”活动累计解决群众身边问题900余个。自觉接受区人大、区政协及社会各界监督,高效办复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118件。全面落实“一树两严”部署要求,“五经普”工作有序开展,依法统计基础不断夯实。修订《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严格政府债务限额管理,牢牢守住政府债务绿色安全底线。深入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年”,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扎实开展“两带头五整治”“镜鉴”以案明纪以案促改等专项活动,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化。

与此同时,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军民融合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审计、机关事务、老龄、档案、方志、保密等工作取得新进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侨联、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公安、交警、税务、消防、住房公积金、供电、银行等驻区单位以及驻区武警部队作出突出贡献。

各位代表!回首2023,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经历了风雨洗礼,看到了美丽风景,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生动实践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区委团结带领全区人民真抓实干、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为武陵经济社会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武陵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转型动能不足,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消费复苏仍需持续加力,科技创新、数字经济还处于加速培育阶段,产业生态圈尚未完全形成,少数经济指标未能达到预期增速。二是风险防范压力显现,城市本质安全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债务、金融等领域风险交织,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三是能力作风有待加强,少数干部担当意识不够、创新精神不强、争先劲头不足,能力素质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还存在因专业素养局限而影响改革发展大局的现象。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我们一定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千方百计加以解决。 

二、2024年工作安排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2024年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利好与困难交织,但总体上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从宏观形势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聚集增多。从发展机遇看,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革命老区振兴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一系列扩内需、提信心、防风险的重大利好政策增量释放,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持续增强。从自身基础看,武陵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有主特鲜明、要素集聚的产业基础,有城水相依、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有政通人和、上下同心的干事氛围,这是我们“攻难关、破瓶颈”的关键支撑,更是我们“走在前、开新局”的坚实保障。

各位代表!新的征程上,无论外部环境变化如何复杂,无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如何艰巨,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作为解决当前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新的一年,我们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力以赴拼经济、凝心聚力抓发展,用足用好宏观政策之利、战略叠加之机、动能积蓄之势,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状态、精准高效的举措、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探寻武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解”。

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市委、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落实“八大行动”,纵深推进创新突破产业突围和“六大专项行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以中国式现代化武陵图景,推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建设现代化新城”迈出更大步伐。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区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力稳增长,加快打造现代产业新优势。牢固树立大抓经济、大抓产业、大抓项目的鲜明导向,持续做大总量、做快增量、做优质量,推动武陵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转型提速。聚焦全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建链补链强链行动,加速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开展服务业扩量提质攻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互动耦合,争创省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力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围绕烟草“链主”、数字“集群”,加快同链同业集聚发展,提升主特产业本地配套率,着力构建群链协同的百亿产业共同体。积极探索“工业上楼”等新模式,以有解思维推动现代都市工业破冰,力争规模工业产值增长8%以上。

“五好”园区提质。锚定“一提高、两提升、三增强”目标,高质量创建“五好”园区。全力推进数字常德基地一期,确保首开区年内动工开建,同步启动产业系统导入。开展互联网文创产业园“满园扩园”行动,大力提升园区经济密度、投入强度、创新浓度,力争技工贸总收入突破50亿元,双英大厦入驻率超90%,积极争创中国软件名园、国家文化创意特色产业园。深化园区大部制、人事薪酬制度等改革,加大闲置低效用地清理和“腾笼换鸟”力度,力争文创园亩均税收突破25万元。

招商引资提效。深入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活动,加快打造一支懂产业、通政策、善谈判、勤服务的专业招商队伍,让更多优质企业看好武陵、投资武陵。建立招商引资联席会议和定期研判推进制度,加强项目预审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力争湘西北国际物流枢纽、宁德时代新能源汽车综合示范中心等项目尽快落地。深度对接长三角、粤港澳、湘琼合作等国省战略,完善“两图两库两报告”,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实行基金招商、科技招商、以商招商,推进湘(德)商回归和返乡创业,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8个、到位资金68亿元以上。

(二)聚力扩内需,加快推动经济质效新跃升。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突出项目引领。持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全年计划实施重点建设项目29个,投资44.5亿元以上。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全力推动常德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四期)、国伟电力研发中心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重大前期项目15个。围绕中央省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及其他政府投资支持领域,滚动建立项目储备库,年内向上争资40亿元以上、储备高质量争资项目50个以上。

提振消费市场。深入实施地标商圈培育、夜间经济点亮、文旅经济赋能三大行动,加快打造高品质区域消费中心。接续办好“520·来武陵”城市品牌推介暨促消费活动,深度挖掘武陵城市之美、文化之韵、美食之味,持之以恒塑优城市特色IP。引导“四大商圈”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大力培育城市智慧商圈、智慧商店,积极盘活旭辉Cmall商业综合体,支持步行城争创“全国示范步行街”。充分发挥协会商会引导作用,创新发展节日经济、展会经济、赛事经济,持续开展购物季、家电节、汽车展等促销活动,新增限上商贸企业30家以上。

壮大经营主体。坚持“筑巢引凤”和“就地孵化”并重,实施链主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支持重点企业兼并重组、规模提升,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领航企业,年内新增营收超10亿元企业2家以上。全面加强优质本土企业扶持力度,引导支持健康食品、电子信息、汽车服务、现代物流等优势产业“抱团式”发展,加速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建立“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梯次企业培育库,量身定制“一企一策”服务包,年内新增“个转企”460户、“四上”企业55家以上。

(三)聚力促开放,加快拓展转型升级新路径。坚持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拓空间,以服务稳预期,让武陵发展动力更强劲、活力更充沛、竞争力更可持续。

深化重点改革。统筹“5+3+1”政务体系改革,拓展多主题场景“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升级应用,稳步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加快“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逐步构建一张清单定责、一支队伍执法、一个平台指挥的高效治理新模式。稳慎推进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再延长三十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土地制度改革,更好盘活农村沉睡资源。加快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试点改革,持续提升民生服务供给水平。

激发资源活力。扎实推进财源建设“十大行动”,完善财税协同机制,严格零基预算管理,精准滴灌发展需要。深化国有“三资”清查处置与管理改革,高效盘活城区现有商务楼宇,提升资产统筹能力和运营效率。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持续完善投融资体系,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促进民间投资、产业投资、高技术投资占比稳步提升。加快国资国企转型发展步伐,推动国企平台由“建设城市”向“经营城市”转变,以市场化竞争力赋能国企“二次创业”。

提升开放水平。开展“上京、入沪、进湾”区域开放合作专项行动,探索“外地研发+本地制造”新模式,积极共建“飞地”产业园区。全力争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助推宜常高铁、益常高速扩容工程建设,加快打造一级物流节点。持续推进常德农产品电商产业园招商入驻,加快建设外贸供应链平台,支持优质企业、种植大户开展“圳品”申报认证。主动对接湖南自贸区协同联动区政策共享,充分运用“湘企出海+”平台,加快上海博丘斯、常德哈威等实体项目投产运营,力争外贸实体业绩增长20%以上。

创优营商环境。坚持“六有”标准,一体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建设,以归零心态打造“三化”一流营商环境。持续发挥“湘易办”“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平台效力,实现“政策找企”精准推送,提升经营主体“微观感受”。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31条”,着力推行柔性执法和包容审慎监管,让民营企业轻装上阵、活力迸发。加快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创新“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拓展“三送三解三优”“政企夜话”等活动,真正做到政企沟通“零距离”,解决问题“零耽误”,政策落实“零障碍”。

各位代表!政府为企业服务是天职本分!当前,各类主体面临较大经营困难和生存压力,广大从业者的难处和艰辛我们感同身受,党委政府念兹在兹,唯此为重。我们一定像爱护眼睛一样呵护企业发展,坦荡真诚与企业家交朋友,真心实意为企业解难题,让大大小小的企业都能在武陵甩开膀子安心发展、踏踏实实专心经营、安居乐业舒心生活!

(四)聚力强创新,加快培育产业突破新动能。坚持高标定位、科技强区,扎实推动传统产业迭代、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抢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培强科技支撑。坚持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为高质量发展“关键支撑”,抢抓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契机,争取省“四大实验室”在武陵布局分中心,新增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家。大力实施科创企业“春笋”计划,力争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4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90家。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实施产学研项目13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68亿元。

推动数字赋能。强化数字产业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数字产业放大、叠加、倍增效用,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实施数字经济投资“三年双倍增”计划,大力发展“大智移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场景取得新突破,新增规上数字企业10家以上,产值突破40亿元。纵深推进“智赋万企”行动,加快中小企业“智改数转”步伐,新增“两化融合”贯标认定企业2家以上。

塑造创新生态。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加大财政科创经费支持力度,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7%以上。深化与中南大学、湖南农大、中南林科大、省农科院等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支持校院企地构建“创新联合体”。借力“最强大脑”引领“最优产业”,大力发展院士经济,探索“人才飞地”“周末工程师”等模式,加快引进一批科创人才团队,充分激发武陵创新创业活力。

(五)聚力提品质,加快绘就区域协调新画卷。坚持以城促乡、城乡互补、融合发展,促进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加快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展现城市之美。牢固树立城市“精明增长”理念,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集聚带动力,努力把“中心定位”转化为“发展地位”。开展“城市体检”行动,针对性实施微更新、微改造等“补短板”工程,稳步推进三闾路、建民巷等区域棚改,实施吉祥小区、宁远花园等老旧小区改造项目90个,打造茉莉村片区改造示范点。扎实开展高水平文明创建,以志在必得的决心确保全国文明城市夺牌。着力规范和加强小区物业管理,有序推进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持续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彰显乡村之韵。聚焦“东蔬西果、全域旅游”产业布局,加快推进芦荻山乡和金丹银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智慧农业、立体循环农业,着力打造蔬菜、黄桃、水产、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基地,力争省市龙头企业突破32家。高效运营“丰收武陵”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常德米粉、酱板鸭、武陵香米等优质产品知名度。推动引导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用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域推进项目,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建成高标准农田1万亩以上,复垦恢复耕地300亩以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走好融合之路。优化中心城区功能布局,推进武陵移动互联网产业园、高铁新城、职教大学城等区域产城融合,促进“产城人”协调发展。完善“城市大脑”功能,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力争数字化整体建设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突出“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交互式传播”,依托老西门、艺丹沅、穿紫河等特色景点,“串珠成链”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加快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扎实推进铁路沿线安全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打造“最美高铁线”。

(六)聚力惠民生,加快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集中精力办好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努力把民生“痛点”作为施政“重点”,把“民生账单”变成“幸福清单”。

强化社会保障。全面落实稳岗扩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新增城镇就业7900人以上。推动社会保险精准扩面,完善灵活就业、新业态就业等群体服务保障,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健全保障房准入退出机制,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探索“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落实国家生育支持政策,抓好城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托幼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打造武陵特色养老服务品牌。

优化公共服务。科学应对学龄人口变化,优化学位资源配置,加快实施蓉国新赋幼儿园新建、育英小学改扩建。巩固拓展“双减”和阳光招生成果,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努力营造学生高效学习、教师安心教学的良好氛围。深入实施“健康武陵”工程,稳步推进河洑镇卫生院、府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建设,支持基层医疗机构专科化、特色化发展。持续推进“八五”普法,加快构建优质高效、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以法治力量守护人民群众幸福生活。

繁荣社会事业。持续深化武陵红“志愿之城”建设,做优做强融媒体“传播矩阵”,让更多人“听到武陵声音,感受武陵美好”。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因地制宜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做好常德丝弦、麻质画等非遗传承保护。积极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双拥共建等工作。加强审计、机关事务、民族宗教、老年、慈善、方志、保密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发展。

(七)聚力优生态,加快实践绿色发展新模式。扎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深化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狠抓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统筹实施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三源同治”,系统推进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确保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以上。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稳步推进城区黑臭水体综合治理,确保国省控断面水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提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保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推进绿色转型。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积极拓展“两山”实践路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生态+研学”等新业态,推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稳步推进分布式光伏电站、新能源充洗检换电站等项目建设,有序规范城区新能源充电设施布局,实现重点区域充电站全覆盖,不断提升产业“含绿量”、发展“含新量”。

筑牢生态屏障。深入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美丽河湖”建设行动,巩固沅水武陵段青虾中华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成效。加快推进餐厨垃圾无害化、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处置项目,全域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严格“空天地”一体化自然资源执法监管,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武陵画卷始终生机盎然!

(八)聚力守底线,加快构建安全稳定新格局。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夯实安全底座。坚持防范在先、系统治理,加快“城市安全云”平台开发应用,着力打造“全方位”云上感知、“全天候”自动化处置的武陵应急新样板。深入开展交通运输、既有房屋、城镇燃气、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等领域专项整治,持续完善隐患排查和整治责任二元分离机制,统筹抓好极端天气应对、防汛抗旱、防灾减灾等工作,确保实现“三下降一杜绝”目标。扎实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全力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创新社会治理。巩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成果,完善网格化、精细化、信息化基层治理平台,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应用试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用心用情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推动信访突出问题化解“清仓见底”。深化平安武陵、法治武陵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防范重大风险。扎实开展涉众型金融领域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非法金融活动,加快推进非法集资陈案化解。坚决落实中央、省市化债要求,积极推动隐形债务置换,持续推进降息减债,确保继续保持“相对安全地区”和“绿色地区”。认真做好村集体“三资”监管、惠民惠农补贴发放、依法统计、PPP项目规范、保交楼等工作,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面对新要求、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将坚持一手抓解放思想、一手抓贯彻落实,开拓创新办好武陵跨越发展的事,用心用力办好群众关心关切的事,努力交出让人民满意的优异答卷。

永葆忠诚为政的政治品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第一议题”抓学习、“第一遵循”抓贯彻、“第一政治要件”抓落实,健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闭环”落实机制,全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区委工作要求在武陵落地见效、开花结果。

严守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深化法治政府建设,确保政府工作始终沿着法治轨道高效运行。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坚决杜绝“新官不理旧账”,带头恪守契约精神,做到凡是向群众承诺的,一抓到底、坚决兑现;凡是向企业明确的优惠政策和服务承诺,一一落实、条条算数。

锤炼务实勤政的过硬本领。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紧盯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引导干部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能力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落实在“干成事”上。始终坚持“目标指引、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底线思维、抓铁有痕”五项原则,推动各项工作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让抓落实成为政府鲜明底色。

坚定廉洁从政的底线要求。深入推进清廉政府建设,有效防范关键岗位和重点领域廉政风险,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从严落实“习惯过紧日子”要求,持续压减“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把有限财力用在推动发展上、改善民生上。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坚持不懈精文减会、为基层减负,切实维护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盛世潮涌万江歌,奋楫向前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咬定目标、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久久为功,为加快推进“引领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新城”、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陵新篇章而团结奋斗!

附件:

有关用语说明

“三高四新”:“三高”,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四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

“发展六仗”:经济增长主动仗、科技创新攻坚仗、优化发展环境持久仗、防范化解风险阻击仗、安全生产翻身仗、重点民生保障仗。

“六大专项行动”:“五好”园区攻坚专项行动、乡村振兴提速专项行动、城镇更新提质专项行动、交通建设突破专项行动、“六位”实事惠民专项行动、政务质效提升专项行动。

“五好”园区:规划定位好、创新平台好、产业项目好、体制机制好、发展形象好。

“湘易办”:湖南省统一的企业、群众、公务人员“掌上办事”总入口、优化营商环境总平台、建设数字政府总引擎。

“智赋万企”行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湖南省深入开展“智赋万企”行动,旨在抓好新基建、突破新技术、增强新供给、催生新变革,让更多企业插上智能化翅膀,不断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企业竞争力。

“5+N”产业方向:“5”,市委明确武陵区重点突破的烟草、电子信息、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5大产业攻坚任务;“N”,现代服务业、医美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等全区N个特色优势产业。

“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特征的企业。

“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圳品”:深圳市基于食品安全战略工作方案打造的高标准食品城市品牌。由企业自愿申报,经评价符合“圳品”标准体系要求的食品及食用农产品。

“四下基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

“走找想促”活动:“走基层、找问题、想办法、促发展”活动。深入开展“走找想促”活动,既是湖南省主题教育自选动作,也是大兴调查研究的重要抓手,根本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

“一树两严”:“一树”,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两严”,严禁统计造假、严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两带头五整治”:“两带头”,领导干部和纪检监察干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改进工作作风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五整治”,严肃整治违规吃喝问题、严肃整治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严肃整治违规旅游问题、严肃整治打牌赌博等问题、严肃整治酒后驾车问题。

4×4现代化产业体系:湖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包括现代石化、绿色矿业、食品加工、轻工纺织4大传统产业,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农业、文化旅游4大优势产业,数字、新能源、大健康、空天海洋4大新兴产业,人工智能、生命工程、量子科技、前沿材料4大未来产业。

“一提高、两提升、三增强”:“一提高”,提高高质量发展水平;“两提升”,提升经济贡献度和产业集聚度;“三增强”,增强防范风险能力、服务保障能力和绿色发展能力。

“两图两库两报告”:“两图”,产业链全景图、现状图;“两库”,产业项目库、企业客商库;“两报告”,产业链招商报告、产业分析报告。

“5+3+1”政务体系:构建“五零”服务模式,事项服务“零跑动”、审批服务“零证明”、政府服务“零收费”、企业服务“零延误”、服务效果“零差评”;打造“三致”服务品牌,以极致提升速度、以精致提升温度、以细致提升高度;推进“一流”清廉大厅。

财源建设“十大行动”:重点税源政企联点行动,关联企业财源培植行动,房屋契税促缴行动,土地增值税清算提质行动,平台企业税收规范行动,城镇土地使用税调标扩围行动,加油站智慧税控建设行动,征收管理夯基行动,税务稽查护航行动,税收质效提升行动。

省“四大实验室”: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实验室)、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

“千万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03年6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主持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省启动“千万工程”,目标是花5年时间,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三下降一杜绝”:事故总量继续下降、较大事故继续下降、死亡人数继续下降,杜绝发生重特大事故。

归档时间:2024-03-25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