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桃花源旅游管理区成立10周年,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形势,桃花源旅游管理区党委认真贯彻“三高四新”战略,深入贯彻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打造文旅融合排头兵、乡村振兴示范区、休闲康养新高地的目标定位,乘势而上、砥砺奋进,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总体平稳有序。
1.担当实干谋发展,文旅事业有为有位。在市场拓展、品牌宣传、产业提质等方面全面发力,取得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成绩。全年全区累计接待游客282.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9亿元。一是节庆活动有声有色。结合春节、五一、端午等节庆主题,精心策划了“国风跨年、喜迎新春”“桃花源里过大年”“湘约桃花源·回味旧时光”等节庆主题活动10余次,各类民俗体验和文化演艺项目深受广大游客欢迎和喜爱;与湖南电广传媒、景域驴妈妈集团等集团合作,成功举办2021年桃花源文化旅游节,特别是推出的“千机表演”,引爆桃花源,当日观看人数近10万人。二是宣传推介亮点纷呈。在市级以上主流媒体发稿1800余篇次,其中在央视一套《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大报大台上稿50余篇次,人民网、中国旅游报、湖南卫视等均对桃花源进行了专题报道;深化与湖南广电集团合作,湖南卫视《向往的生活》在五星级乡村旅游景点白鳞洲村顺利拍摄,节目播出市场占有率达12.83%,连续14期收视夺冠;与湖南卫视联合举办“2021年湖南卫视春夏迎新大会暨桃花源推介会”,邀请国内外近500家知名品牌企业参加,助推桃花源人气一路高涨,入围全国5A级景区品牌100强榜单。三是品牌创建精准发力。围绕桃花源文旅融合主题,先后举办“桃花源里好生活”“桃花源文旅融合发展论坛”等文化交流研讨活动,为桃花源文旅融合建言献策;引进湖南电广传媒、芒果文旅、狼王文化等文创企业,全力打造“桃花源”文旅IP、“桃花源”商标,开发了4大类150款系列文创产品,颇受游客青睐和一致好评;桃花源旅游文创产业园、桃花源文创故事馆、长江流域农耕博物馆等一大批文旅项目正有序推进。
2.全力以赴抓项目,发展动能显著增强。牢固树立以项目论英雄的导向,突出招大培强,一心一意抓项目、强产业、促发展。一是争资引资取得突破。成立招商中心,组建专业招商小组,千方百计招客商、引项目。在2021年桃花源文化旅游节上,分别与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常德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市农发行建立了3年60亿元信贷资金池,支持桃花源重点建设项目落地。大力向上争资争项,目前,全区已有23个项目纳入省市专项规划项目库,累计争取资金近亿元。二是项目建设提质增效。成立区属国有企业湖南桃花源全域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建立一个产业项目一个区领导牵头、一个部门跟进的“保姆式”服务机制,全力推进农耕文化博物馆、双创中心等12个重点产业项目。目前,五柳小镇特色消费街区、桃花源文创故事馆、擂茶车间等项目已进入装修阶段,即将正式对外开放;秦溪水资源保护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预计年底投入使用,投资6亿元的故渊湖主题度假酒店已经正式启动;投资5亿元的泽云云舍风俗文化村即将营业,花溪谷特色主题民宿即将试营业。三是产业发展来势向好。修订完善《产业扶持试行办法》《扶持产业发展十条》等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大力发展衣(汉服及饰品)、食(农副产品和健康副食品)、居(文创类生活用品)、酒(果酒、米酒、白酒)、茶(擂茶、茶叶)五大特色产业链,加快产业发展。开发了桃花源酱板鸭、桃花源心灵小酒等系列产品,打响了千年非遗、茶餐一体的“桃花源擂茶”品牌,让零散的擂茶经营走向规模化、市场化。
3.聚力“三农”强基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以绿水青山为依托,整合田园风光、人文资源、现代农业,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一是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开展防返贫监测与帮扶,“脱贫质量回头看”等工作,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推进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品质提升、品牌创建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完善农业产业链条,持续带动农民增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9000多万元;大力推动乡村旅游,促进一二三融合发展,推出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业研学、季节采摘等一系列农业休闲旅游活动,乡村休闲农业产值突破5000万元。6月,被全国乡村文化产业联盟授予全国首个“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基地”,白鳞洲村荣获“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二是粮食生产稳定有序。紧紧围绕“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的总体要求,扎实推动“压单扩双”,全力抓好春耕备耕,完成早稻种植面积15688亩;全力推广专业化早稻集中育秧,完成早稻集中育秧示范点建设3个,共281亩;着力打造粮食生产示范片,实施“251”领导办点示范行动,实现区、镇(街道)、村示范创建全覆盖,全区示范面积达到9400亩。三是禁捕退捕卓有成效。保持已有工作专班,实施全天候常态化巡查,组织公安、农业农村、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部门开展大型联合执法行动5次,实施水、陆路巡查655次,出动执法人员1756人次,清查收缴禁捕水域内“三无”船舶、取缔水生野生动物市场。投入80多万元,启动智慧渔政建设,预计年底投入使用。积极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投放草、鲢、鳙、鳊等1200万余尾,有力保障了全区水生生物资源可持续性发展。
4.以人为本惠民生,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和改善民生,全面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一是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完成省、市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全年目标任务;新增城镇就业170人,职业技能培训254人;落实医保参保补助,参保率达99.7%;新增1个省级断面考核水质自动监测站点,对饮用水源保护区沅江两侧的保护设施进行了修缮,水溪河荣获省生态环境厅“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荣誉称号,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伍彩霞荣获“省优秀河长”称号。二是维护安全稳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值班制度,全力开展防汛抗疫等工作,大力开展“强执法、防事故”等系列执法行动,出动执法人员2696人次,查出隐患59处,整改完成43处,今年全区未发生一起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荣获“安全生产优秀单位”称号。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大力开展各项专项整治行动,净化辖区治安环境,突出社会治理,针对农民工讨薪、规划区内农民建房、落实失地农民社会保险等民生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消化了一批信访积案,桃花源旅游管理区获评“无上访村(社区)优秀区县”,桃花源景区荣获“平安景区”称号。三是强化市场监管。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今年新增市场主体100家,其中企业新增24家,个体新增76家;深入推进食品安全“雪亮工程”,对学校食堂、农贸市场等地实行全天候视频监管;强化食品经营主体规范经营行为,开展“食品经营环节年关守护”“餐饮质量提升”等专项整治抽查行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921人次,检验合格率达99%以上,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5.正本清源转作风,党的建设坚强有力。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始终坚持讲政治、转作风、强素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一是夯实基层基础。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和主题党日活动;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举办宣讲(微宣讲)活动720余场次,受众21000余人,发放理论读本6320册;坚持选优配强,扎实开展17个村(社区)换届选举工作,村干部队伍实现了“一降(年龄)一升(学历)”;智慧党建工作2021年全市督查考核评分位列全市第一,桃仙岭街道获评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汤家山村获评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实现了建区十年来,党建省级荣誉“零突破”。二是强化队伍建设。认真组织开展各类培训班5期,培训2000人次;导师“帮带制”落实有力,筛选出19名口碑好、能力强的导师,为35名学员传经送宝,形成了老带新的良好局面;成立旅游警察大队,为游客保驾护航;紧扣“四项任务”“三个环节”要求,扎实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组织开展领导讲党课、政治教育16场次,受教育干部达800人次,所有自查问题全部整改到位。三是全面从严治党。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四风相关规定,突出加强疫情防控、项目建设、生态环保、涉黑涉恶等重点领域作风整治和案件查办,今年共开展谈心谈话1610次,开展换届选举、民生实事、党史学习等监督检查23次,处置问题线索10起,党纪政务立案5件,形成了严格执纪的强大震慑力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2022年,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旅游兴区 产业立区”战略,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持续丰富旅游业态,强化项目建设,狠抓产业发展,保障民生福祉,着力打造以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为代表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桃花源旅游高质量发展。力争地区生产总值、景区年旅游购票人数、财政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项指标均增长10%以上。
1.抓旅游主业,保引领,促经济。瞄准全省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的目标定位,推进桃花源旅游全面提质增效。一是提升旅游品质。紧密对接市场需求,狠抓景区及周边软硬件提质,突出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服务水平。二是盘活旅游资源。统筹核心景区及桃花源古镇、山水演艺、乡村旅游等资源,引进专业策划运营团队,推进桃花源旅游资源市场化整合,开发高品质的乡村农事、研学教育、养生康养等沉浸式旅游产品。三是唱响旅游品牌。进一步深化与湖南广电集团合作,逐步探索将桃花源旅游区打造成湖南广电集团文旅创新融合发展的基地和芒果节目线下的体验基地;持续推进国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等品牌创建,全面扩大桃花源影响。
2.抓产业项目,保效率,促发展。围绕产业链、政策导向、投资主体等,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一是全力招商引资。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推动“以商招商”,争取在招大引强上实现实破。引进落地一批重点项目,做好桃花源旅游文创产业园、生态康养产业集群等项目策划。二是狠抓项目落地。完善项目服务机制,整合力量积极对接文化旅游、文创开发、休闲康养等产业项目,加大故渊湖主题度假酒店、长江流域农耕博物馆、花卉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力争桃花源职业技术学院、医疗康养等项目尽早落地。二是推进产业融合。围绕旅游吃住行游娱购等要素,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丰厚度,构建以旅游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商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全面发展的“一超多强”格局。
3.抓农村经济,保基础,促活力。以乡村旅游为引领,统筹推进“五个振兴”,力争三年内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农民年收入增长15%以上。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开发乡村观光、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串联重点村包装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抓好花溪谷特色民宿建设和运营,扶持天美农业、鲜达农业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开发擂茶、果桃、菊花、蔬菜等特色农旅产品,对接“三品一标”“十大农业特色品牌”建设,力争创牌2个以上。二是建设美丽乡村。大力争取上级投资项目,完善基础配套。力争国家级美丽乡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等一批品牌创建成功,助推白鳞洲村创建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桃花源镇双岗农庄创建五星级乡村旅游点。三是守好生态环境。扎实推进水溪河流域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三年规划管护,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
4.抓民生福祉,保民生,促和谐。推进景区带动镇区、农区三区共建,实现发展红利共享。一是打造特色城镇。完善城镇功能和配套服务,推进秦溪水资源保护、35KV变压站升压扩容、旅游客运站、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建设,打造桃花源古镇特色街区,力争商铺营业率达到80%以上。二是强化社会保障。落实全区城乡居民医保全覆盖,五保、低保和残疾人“两项补贴”全面提标;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强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立医院布局,按照“三甲”标准加快桃花源中心医院搬迁项目,强化综合诊疗和景区应急救护能力。三是完善公共服务。深入抓好省市区重点民生实事,推进平安创建、扫黑除恶、无访建设、基层治理改革等,保障社会大局稳定。构建区、镇、村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广播、有线电视、网络宽带三网共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