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面对收支矛盾加剧、债务风险加大、监管失衡加深的严峻形势,全市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难中求成,努力在多重目标中做到科学平衡、在多重约束中实现有效突破。
(一)财源建设卓有成效。一是狠抓税收征管。深入推进“12345”组收工作法,持续开展财源建设税费征管提质增效“十大行动”,全市入库税收25.96亿元,其中,开展司法护税协税行动,追缴欠税6.26亿元;加强对成品油等重点行业税收征管,挖潜税收1.12亿元。二是大力盘活“三资”。推进公物仓建设,开展全省财政数据资产管理试点工作,充分利用金融工具和市场化手段处置盘活国有“三资”117.99亿元。三是积极争资争项。2024年,全市共争取国省资金285.8亿元、专项债券限额258.9亿元、增发国债资金30.7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13.3亿元。国省资金包括普惠性资金243亿元、竞争性无偿资金42.8亿元。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2.09亿元。我市获评全省大抓落实财源建设成效明显市州。
(二)服务发展积极有力。一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市新增减税降费12亿元,惠及13万户次市场主体;办理留抵退税69户,退税4.1亿元。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市本级安排产业扶持资金4.81亿元,重点支持“4+3”产业发展,以及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等。积极融入省“金芙蓉基金体系”,推动搭建“2+2+N”100亿基金矩阵,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三是落实“两新”政策。全市共争取“两新”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4.09亿元;累计拨付汽车、家电、家装、农业机械等“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资金2.9亿元,拉动销售额21.3亿元。四是缓解企业融资难。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支持财鑫集团为全市市场主体提供投资、担保、小贷等金融服务185亿元;支持湖南农担常德分公司累计为全市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49.03亿元。支持开展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风险补偿改革,全市共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0.03亿元。切实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全市政府采购项目中小微企业中标(成交)额达25亿元,占政府采购项目总额的94%;政府采购合同融资累计实现线上融资3.02亿元。
(三)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21.79亿元,其中民生领域支出占比80%以上。一是支持就业优先战略。全市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贴息贷款3.85亿元,补助贴息资金0.19亿元;拨付稳岗返还资金0.46亿元,受益企业5596家。二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市本级安排配套资金0.18亿元,支持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儿等困难群体生活保障标准。三是促进卫健事业发展。市本级统筹安排公立医院补助1.16亿元,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配套补助标准提高至94元/人·年。四是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拨付上级补助及市级配套资金16.53亿元,落实上级学生资助资金、生均经费等配套政策,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五是推进乡村振兴。全市争取农业水利领域增发国债资金24.06亿元,持续提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争取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资金1.5亿元。六是提升应急能力。全市争取自然灾害救灾、生活救助等资金3.89亿元,其中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增发国债资金1.46亿元,支持做好防灾减灾、消防救援等工作。七是支持常德河街更好发展。市财政统筹安排资金4500万元,全力支持常德河街历史文化街区提质改造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仅2024年国庆长假期间,常德河街共接待游客112.7万人,较上年同期增长204%,《常德财政加大投入力度 支持常德河街更好发展》工作信息被财政部《要情信息》推介。
(四)财政风险有效管控。一是严防债务风险。抢抓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专项债置换隐债限额,超额完成全年化债任务。持续推动降息减债,全市(有息)债务综合融资成本降至4.08%;对接金融机构落实缓释政策,守住了债务不爆雷的底线。二是兜牢“三保”底线。全市足额安排“三保”支出286.15亿元,动态监控县市区库款变动、库款余额及保障水平等情况,确保“三保”资金及时兑付。
(五)财政管理提质增效。一是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向零基预算改革要“节支”潜力,年初市本级预算压减非必要、非急需、非刚性支出9.19亿元,年末清理收回历年存量资金2.8亿元;规范市直机关单位委托第三方服务事项,项目数量、付费总额较2023年分别下降39.2%、28.6%;制定网络线路服务内容和价格上限标准,推行规模集采,市本级信息化服务类支出减少2690万元,下降39.4%,市财政局获评全省改革攻坚行动表现优异单位。二是开展“绩效管理巩固年”行动。市本级对21个项目(单位)开展重点绩效评价,涉及资金23.92亿元;合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调减2025年预算约2亿元,市财政局2024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排名全省第一。三是加强投资评审管理。市本级完成评审项目392个,评审金额22.33亿元,审减金额3.37亿元,综合审减率15.09%。四是加强民生资金使用监督。深入推进惠农补贴资金和农业保险突出问题整治,配合做好棚改、燃气管道、中小学校营养餐、医保基金等专项整治;完善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阳光审批和发放管理操作规程,加大财会监督力度。
(六)管党治党纵深推进。高标准推进党纪学习教育,省委巡视、市委巡察均顺利通过整改评估验收,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测评获“好”等次。深入开展常德财政青年调研活动,连续两年在全省财政系统“大调研”活动中获评一等奖。在全市财政系统开展“开门纳谏、上门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我局在市人大优化营商环境集中评议中名列前茅。
二、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市财政局将以改革创新、加强管理为主线,以争取和用好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为契机,以推进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抓手,进一步提高财政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努力确保财政稳健运行。
(一)拓宽财政增收渠道。一是确保收入目标。督促各县市区认真落实收入组织主体责任,放大“一县一策”、做优“一企一策”、抓实“一户一策”,确保完成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5%的目标。二是深挖征管潜力。继续实施财源建设税费征管提质增效“十大行动”,充分发挥财税综合信息平台作用,突出抓好涉数、涉车(船)、涉法、涉土、涉矿等重点领域的税费征管,做好车辆购置税清理规范、城镇土地使用税扩围、企业欠税追缴、殡葬行业税费治理等工作。三是盘活资产资源。全面挖掘具有产生现金流和收益潜力的资产资源,对园区闲置厂房、老旧仓储设施、企事业单位闲置经营性资产等加快确权办证,有序推进光伏、砂石、数据资产等项目的市场化运营。
(二)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一是抢抓政策机遇。市本级预算安排3000万元保障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支持提早做好项目策划和储备,争取更多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群众期盼、早晚要干的项目纳入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库。完善一揽子增量政策激励机制,力争全市向上争取资金占全省市州比重10%以上。二是支持产业发展。围绕建设“4+3”现代化产业体系安排资金5.2亿元,其中用于支持合成生物产业0.8亿元。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非税收入不与单位支出挂钩,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除大要案之外的罚没收入“只减不增”,切实降低市场主体的经营成本。优化财政审批流程,发挥政府采购功能,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是加强财金联动。推进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拨改投”,加快完成合成生物制造基金、科创基金搭建,加强金融与政府投资基金互动,引导更多金融资本追随基金跟投科创企业,协同基金支持大学生创业。支持财鑫集团、湖南农担常德分公司等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发挥更大作用,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题。
(三)着力保障民本民生。一是支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的劳动者支持计划;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行动,重点提升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职业技能。二是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市本级安排教育专项支出4.55亿元,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成果,推动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支持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促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740元/月和485元/月,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提高到100元/月,散居和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1200元/月和1700元/月,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推进公立医院编制、医疗服务价格、薪酬等动态调整。四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对接争取2025年中央国土绿化示范项目、中央“十五五”第一批武陵山区山水工程等竞争性项目,谋划推进中央财政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申报工作,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五是加大乡村振兴投入。支持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农业保险投保理赔行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一是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坚持“以零为基、以事定钱、以效促用”,严明支出安排顺序,加大资金统筹力度;探索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建立物业管理费、大型场馆维护费、绿地养护费、信息化网络租赁和项目运维费等支出标准,提升预算管理精细化水平。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对新增重大政策和项目支出的必要性进行事前评估;聚焦社保民生等重点领域,产业发展等重点项目,以及资金规模大、结余结转大的重点单位开展绩效评价,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推动市区财政体制改革。推进各管理区财政监督规范化,全方位加强管理区预算、债务、项目监管,将管理区年度财政预算提交市人大审查批准;按照“只降不升”的原则,加强管理区综合债务率监控;管理区政府投资项目,统一纳入市级政府投资项目监管范围。配合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协调做好剥离社会职能涉财保障工作。三是改革专项债资金管理机制。积极对接落实我省专项债券“自审自发”试点改革,抢抓专项债项目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用作资本金“正面清单”管理、项目收益“地区平衡”、还款来源“允许多元”保障、在建项目“绿色通道”等有利机遇,更好发挥专项债券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扩投资作用。将专项债券资金视作专项资金规范管理,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和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督促落实项目单位和项目主管部门的资金管理责任。此外,积极应对消费税改革,做好相关基础数据分析研判,保存量、争增量,确保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五)切实强化风险防控。一是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加快建立健全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压实县市区主体责任、债务单位第一责任以及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责任,充分利用金融支持化债政策、隐债置换债券资金、“六个一批”缓释政策等,全力完成化债任务。严格落实“一债一策”“一企一策”,制定完善化债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债务风险监测“631”机制,严密防范融资平台爆雷。持续加力降息减债,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加快融资平台改革转型,落实平台压降任务,严禁新设融资平台,严防国有企事业单位异化为新的融资平台。二是兜实基层“三保”底线。严格预算执行,坚持“三保”支出优先顺序,对“三保”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项使用,确保国库资金优先保障“三保”支出。建立健全“三保”资金使用全过程监督机制,对保障压力大的地区,加强调度和指导,确保“三保”不出问题。三是全面加强财会监督。聚焦零基预算改革、政府债务管理等重点领域,扎实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严肃查处违规举债、虚假化债等违反财经纪律突出问题,加大问题线索移送和典型案例通报力度,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巡察机构、审计部门的协同联动,形成监督合力。抓好有关中央专项资金问题整改,抓紧推进9个领域的自清自查、交叉检查和重点核查,确保按时完成清查整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