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科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三个高地”,推进“二次创业”,大力实施创新提升行动,坚持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赋能产业“两手抓”,区域创新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80.2亿元,增速达16.1%,远超全国、省平均增速,超额完成年度预期目标,2024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居全国第86位,市科技局获得省政府实施创新提升行动通报表彰。牵头的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依照“十个一”举措顺利推进,发展势头良好,成果亮点纷呈,获得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院士专家高度肯定。
一、2024年工作情况
(一)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一是创新主体稳步增加。举办科技型企业专场培训2场,受训企业超过1000余家。组织273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673家企业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备案,314家企业完成了研发准备金制度备案,91家企业获得研发奖补资金1749.76万元。二是研发投入显著提升。制定出台科技计划项目科研诚信和科技统计工作规程。组织开展研发投入“大走访大调研”活动,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83%、较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提升幅度0.04个百分点。三是创新产出不断突破。2023年全市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8.08件,同比增长16.76%。全年技术合同交成交额达到328亿元,完成率全省第二。
(二)坚持科技赋能产业,支撑作用持续夯实
一是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来势良好。打造了多个“一”,制定了“十个一”工作举措(即成立了一个专家委员会、组建了一套工作专班、编制了一项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组扶持措施、成立了一支产业发展基金、举办了一场产业发展大会、推进了一批项目落地、打造了一个创新中心、推动了一个产业立法、策划了一场赛事活动),在全市产业项目建设流动现场会上做典型发言。成为全省第一个出台合成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的城市、中部第一个出台合成生物产业政策的中小城市、全国第一个召开高规格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大会的城市,位居《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报告2025》新质生产力第9位。汇聚创新资源。加快打造“一中心三基地”,启动湖南省第一个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成立了合成生物产业研究院和合成生物产业学院。拓展产业链条。通过科技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加大项目招引力度。举办了2024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大会,近400名院士专家、科研人员、战略合作者、投融资机构代表、头部企业代表参加,签约产业项目19个。二是技术攻关喜报频传。围绕“4+3”产业体系,布局实施“十大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项目”。突破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等行业25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智能升降机样机,全球最大塔机在常德下线。常德成为除长株潭外连续两年承担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的市州,承担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省市联合基金项目60项,均排全省第四。国、省科技计划项目已立项193项,争取资金5738.06万元。三是科技招商推陈出新。主动适应发展形势变化,发挥科技部门资源优势,协同做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主动与高校院所和专家团队开展对接交流,单位主要负责人先后赴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南大学等大院大所和思朗科技、中熵科技、赛傲生物等知名企业开展对接交流,围绕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推动成果项目落地和专家团队合作,清华大学博士后张伟团队项目与临澧高新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浙越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拟投资10亿元在常德建设回民街商业综合体项目。
(三)提升策源能力,平台能级持续跃升
一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平台全覆盖行动扩面明显。牵头梳理整合各口径创新平台资源,完善全市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新增省级创新平台35家,国、省级创新平台达到315家,其中科技创新平台新增18家,总数达153家。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总数突破1000家,增长225%。二是高层次平台建设稳步提质。主动对接大院大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四大实验室”,继去年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鱼类健康养殖分中心落户常德,今年引进了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德研发基地暨研发中心,启动了常德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设立了合成生物产业研究院,张友明院士担任名誉院长。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常德·分中心批准建设,4家企业创新平台纳入湖南省国家级创新平台培育名单。三是新型创新载体组建加速。常德经开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为全国优秀孵化器,全省仅3家。鸿健生物和新长山农业成功申报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新合新生物认定为全省创新联合体建设试点单位。津市在深圳和长沙建立飞地孵化器,已入驻孵化项目7个。常德科技职院与西安交大钱学森学院联合共建中试平台。
(四)激发科技人才动能,创新活力持续提高
一是组建了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5月9日,正式发文组建常德市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委员会,院士专家共29人,贺福初院士担任咨询委员会主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制定了聘任管理办法,建立了市级领导对接联系制度,目前与我市产业有合作的院士人数已超过20人。二是培育了一批创新团队。开展“市级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评选活动,推荐省“芙蓉人才”、“三尖人才”等项目25项,储备省企业科技创新团队14个,3家企业科技人才获得省“三尖人才”项目立项,新增5家省专家工作站,5家省博士创新站。三是服务了创新主体。推荐35名省派科技特派员、选派50名市派科技特派员服务农业发展,累计提供现场科技服务3164次,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30余次,开展线下科技培训7002人次,推广技术成果196项,帮助服务单位争取项目资金1718万元。举办了全省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粮食产业)专题培训班,130余人参加。
(五)优化创新生态,成果转化持续加速
一是健全服务体系。建立了技术需求、成果供给、要素服务“三张清单”,打造了线上“科技超市”,汇聚专家人才700多名、科技成果3000多项,政策信息需求2000多条。二是开展对接活动。市委书记罗毅君带队赴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大院大所开展对接交流,拜访了李建成、贺福初等院士专家,邀请西安交大、国家蛋白质中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等省内外100余名专家团队来常调研指导,签订产学研协议180余项。三是强化科技金融。联合金融主管部门开展金融政策宣传活动,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全市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0.03亿元,风险池增加到5050万元,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六)压紧压实政治责任,队伍建设持续推进
一是转变职能观念。结合省科技厅工作职能调整,对市级科技部门职能职责进行调整,明确了科室单位职责关系,县市(区)继续保留独立的科技管理机构。聚焦工作重点,完成从抓指标到抓产业、抓管理到抓服务的转变,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培育新质生产力,使科技工作成为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市科技局荣获2024年省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津市作为唯一的县市区代表在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二是加强理论学习。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和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学习内容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最新、最近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三是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制,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组织开展“家庭助廉团团圆圆”主题活动,建立了县处级领导廉政档案。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锚地“三个高地”,推进“二次创业”,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赋能攻坚和科技成果转化攻坚,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主要目标: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9%,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700家以上,力争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申报300家,力争签约高质量产学研合作项目80项以上,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度超过360亿元。
(一)在实施标志性工程上持续发力,锻造区域核心竞争实力。一是实施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聚力推进“一中心三基地”建设,建成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德研发基地暨研发中心、分析检测中心、展示中心,合成生物制造产业产值增长10%左右。二是保持科技投入高速增长。深入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行动,引导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做好相关业务培训和政策宣传,力争全市研发投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4+3”产业及23条细分产业链,梳理关键核心技术清单,靶向布局十大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项目,完善“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项目机制,努力突破一批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
(二)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持续发力,推进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一是全力打造合成生物之都。推动《支持常德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常德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促进条例》等政策文件出台,实施“常德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卓越计划”,推进合成生物产业研究院和产业学院等创新载体建设,继续举办2025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大会等品牌活动。探索合成生物领域产学研协同攻关和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攻关,打造一批以合成生物制造产品为导向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规模化产业集群。二是完善产业创新链条。支持产业龙头企业申报科技重大项目、重点研发等科技项目,与高校院所建立结对创新机制,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平台共建、人才共育,建设一批集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成果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合作对接。三是聚集创新资源。加强与合成生物制造等重点产业国家级平台、头部企业、基金公司的对接合作,通过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科技招商等形式,招引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项目,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强链延链补链,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在创新主体培育上持续发力,积蓄高质量发展动能。一是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修订创新主体激励政策,激励区县市科技部门参与高企、科小培育工作,构建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上市”的梯次培育库,持续壮大创新主体规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培强科技创新“主力军”。二是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探索科技型领军企业培育机制,“一企一策”支持龙头企业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组建转化中心、中试平台、研发飞地,培养科技创新“尖子生”。三是扶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加计扣除、高企税收优惠等惠企政策,确保中小微企业“应享尽享”。用好用活科技金融政策,提升服务企业能力水平,解决企业“生存难、融资难”的问题,培养科技创新“生力军”。
(四)在创新平台建设上持续发力,梯度培育未来科技力量。一是积极搭建高能级平台。构建以“四大实验室”为引领、重大科技平台为骨干的创新平台体系,争取省“四大实验室”在常德布局更多分中心,新增国省级创新平台20家以上。二是提升创新孵化能力。以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着力点,推进长沙、深圳、上海飞地建设,深化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岳麓山实验室等单位合作,打造“异地孵化、常德转化”机制,建成一批高层次合成生物研发、孵化飞地。三是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继续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平台全覆盖行动,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创新主体积极参与组建创新联合体、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激活现有研发机构服务效能,实现研发机构和主导产业的双向互哺。
(五)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持续发力,积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一是深化“政产学研”融合发展。认真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攻坚三年行动目标任务,深化与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名校名院名所合作交流,推动多形式产学研合作,力争签约高质量产学研合作项目80项以上。二是做优做实“三张清单”。完善技术需求、成果供给、要素服务“三张清单”,充分发挥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常德分市场、西安交大常德协同创新研究院的作用,推动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的精准匹配,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举办科技成果转化活动3场以上。三是突出科技金融支撑。加强基金矩阵建设,推进常德生物制造产业基金、国投创合二期(常德)基金、常德科创引导基金等基金招引和投资合成生物领域成长性好的企业,完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进一步规范县市区科技部门、运营管理机构、合作银行的职责,优化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推动贷款扩面提额。
(六)在科技人才引培上持续发力,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一是大力发展“院士经济”。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咨询委员重要作用,完善院士专家对接交流机制,组织“院士走进来 企业走出去”技术对接活动,实现“引进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培养一批人才,带强一个产业”的集聚效应。二是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完善高层次人才引入制度保障,加大柔性引才的力度,通过实施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省重大科技攻关等项目,引导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开展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转化。三是加强本地人才培养。激活本地企业高校创新资源,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完善本地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发挥科技科派员服务效能,将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支撑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七)在科技体制改革上持续发力,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一是完善科技项目管理。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建立健全重大科技攻关“经费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计划走、计划跟着规划走”机制。推进项目验收“放管服”改革,将重点研发等项目验收权下放至推荐单位。二是激发科技成果转化驱动力。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评价激励机制,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10%以上。三是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立足区县市资源禀赋和产业特征,支持谋划建设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研发机构,每个区县市成立1个科技专家服务团服务科技创新工作。支持临澧县创建全国创新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