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常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常德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资源保护创新创优。一是深化“田长制”。强化田长制工作保障专班,构建“田长+检察长、警长、院长、部长”“五长协同”工作体系,推动违法用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有效遏制新增问题。二是打好“组合拳”。出台自然资源督察约谈办法,统筹推进耕地恢复、违法用地整改、永久基本农田补划等工作,全市耕地净流入5.26万亩,连续三年实现净流入。三是构建“闭环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扎实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和有责任主体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整改率100%,全省排名第一。《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入选中国山水工程首批15个典型案例。
(二)要素保障有力有效。一是高标准编制规划。市县总规全部编制完成,市级总规获省政府批复。全市11个国土空间规划设计成果获评2023年湖南省优秀案例,其中《常德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2-2035年)》获一等奖。二是高质量管理土地。全市批回土地137宗8953.3亩,炉慈高速、桃源木旺溪抽水蓄能电站、洞庭湖区重点垸堤防加固一期工程等重大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制订《中心城区建设项目规划管理办法(试行)》,对一城五区整体规划、统一管理。三是高效率利用矿产。扎实推进“矿产保供”行动,《常德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及22个采矿权出让计划获省厅审查批复,已完成4家矿山挂牌出让工作。
(三)民生服务用心用情。一是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制定产业项目用地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园区工业用地“标准地+承诺制”“用地清单制+告知承诺制”改革,营造“洽谈即服务、签约即供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办证”的营商环境。持续打造“多测合一”改革亮点,智慧常德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项目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验收,被评为2023年省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二是创新不动产登记方式。创新推行不动产线上抵押登记“全流程无纸化”办理、二手房买卖直接“带押过户”、水电气视网统一过户、1小时直通车等便民措施,“交房即交证”形成常态,与湖北省荆州市实现不动产登记“跨域通办”。三是强化地质灾害防治。超额完成地质灾害普适型监测设备和雨量计安装任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获国务院、自然资源部调研组点赞,抓实值班值守、预警预测、巡查排查、群测群防、应急保障等工作,发布暴雨预警信息315次、地质灾害短临预警200期18.5万人,严格落实“一行动两机制”,积极应对多轮强降雨,地灾防治实现“零伤亡”。
二、2024年工作计划
(一)以“占补平衡”统筹耕地保护。一是深入推进“田长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刚性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工作要求。二是积极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改革措施,坚持“以补定占”。三是整合修订完善常德耕地保护十条措施,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去存控增”百日攻坚行动,坚决从源头上遏制新增问题,依法分类处置存量问题,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二)以“一张图”统领国土空间规划。一是扎实推进专项规划、乡镇规划编制,深入实施村庄规划成果质量提升“十百千”行动,强化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协同,为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绘好蓝图。二是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将三级三类规划数据套合至“一张图”系统,确保全覆盖。三是制订“一张图”使用管理办法,动态更新,共享使用,实现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管闭环管理。
(三)以“增存挂钩”统揽节约集约用地。一是园区三类用地处置与园区分类、调区扩区等工作相挂钩,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解决好园区三类用地处置的问题;二是实施招商产业供地与工业规划设计相挂钩,促进产业项目及时落地;三是房地产供应计划和储备土地相挂钩,“以供定储”,解决好批而未供土地处置的问题。
(四)以“土地超市”统管国土收入攻坚。一是创新办好“土地超市”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全市出让土地上网、上架,实现土地供应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二是探索推进“三地三房”试点工作。
(五)以“发展安全”统一自然资源治理能力建设。进一步压实安全生产责任,紧盯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安全、生态修复等重点环节,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实行业安全各项工作。以“五严五学五提升”为抓手,狠抓干部队伍管理,办好“青年有为 自然有我”高质量发展培训班,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推动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