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工作情况
(一)财政收入难中有进。积极应对严峻收入形势,全力加强收入调度,通过各方面努力,全市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9.65亿元,总量保持全省第2位,增长3.09%,其中地方税收完成133.62亿元,增长3.15%;非税占比同比略有下降,收入结果超过预期。加大立项争资工作力度,全市争取国省补助资金308.27亿元,增长16.55%。成功申报中央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和中央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两个项目,三年内可获得国省投资11.46亿元。全市、市级分别争取新增债券资金122.47亿元、38.95亿元,其中分别新增专项债券104.98亿元、34.69亿元。
(二)支持发展有声有色。一是大力支持产业发展。在财政投入上,市级安排产业发展扶持专项、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智慧常德专项、科技专项超过4亿元,支持园区和企业做大做强;建立骨干税源企业税收增长激励机制,兑现省、市奖补资金9757万元。在金融支持上,对酒店餐饮、旅游交通等行业企业实行融资担保费阶段性减免,对进入“金融超市”的融资担保业务执行0.6%的优惠担保费率;推出“信补贷”“潇湘财银贷”等免抵押、低利率的政策性纯信用信贷产品,累计为全市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200余笔,金额4.94亿元;市产业基金累计投资37家企业,累计投资10亿元,带动社会机构投资18.67亿元,成功把“金融活水”引向实体经济;支持新发放工业过桥资金1.3亿元,累计提供科技担保贷款44笔1.5亿元;推进政府采购合同融资,实现线上融资9073万元。二是支持城镇更新提质。市本级发行专项债券27.09亿元,有力支持了高铁站房及周边配套市政道路建设、市直公立医院建设、沅北水厂迁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投入2.22亿元维修加固武陵大桥、德山大桥,修复桃花源路、高泗路塌陷路面,保障居民出行安全;制定《常益长高铁市与区县市支出责任划分方案》,扎实推进高铁建设资金筹集工作;安排2538万元,支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和益常高速扩容前期工作等;投入2224万元,支持水运复兴和船舶治理工作。三是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市级投入2亿元,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发展、水利设施建设、农村安全饮水等,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持农担常德分公司累计为全市3205户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担贷款30.27亿元。
(三)保障民生积极有力。一是全力服务疫情防控。筹集新冠疫情防控资金1.6亿元,支持方舱医院、隔离方舱建设以及医疗物资保障等,特别是及时调拨资金8490万元应对去年的输入性疫情。二是促进居民就业。拨付稳岗返还资金3482万元,落实就业资金5274万元,新发放创业担保贴息贷款1.3亿元,补助贴息资金670万元。三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市本级共发放机关事业养老金7.5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出1.5亿元、工伤保险待遇0.98亿元等;足额安排城乡低保、计划生育独生子女伤残和死亡家庭扶助、困难群众救助资金、残疾人两项补贴、大病救助、优抚专项等资金,支持做好相关群体的待遇保障。四是支持卫健事业发展。市级安排1.47亿元,用于市一医院、一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公立医院补助、市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配套补助、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等。五是推动教育质量提升。市级安排2.4亿元,重点支持荷花中学、市一中、市三中等市直学校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市直学校办学条件;安排0.97亿元,用于消除大班额、农村学校建设三年行动建设项目配套资金清算;安排4150万元支持3所民办学校改制为公办学校;安排3.9亿元重点支持常德学院建设、湖南幼专新校区建设,常德财经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筹)、常德高职院提质改造等项目资金结算等,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六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市级安排文化、旅游发展专项4800万元,重点支持诗墙“四阁”、图书馆维修加固等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百团大赛、省十四届运动会等大型文体赛事活动,以及全域旅游宣传推广等,促进文旅事业、文旅产业发展。七是支持完善住保体系。市本级全年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2.16亿元,支持实施旧改项目54个,加装电梯240台,为4145户无房低收入家庭发放租赁补贴等;完成公寓楼成本结算5个、资金结算7个,拨付代建资金4.4亿元;制定江北城区购房契税补贴和购房补贴细则,为420户兑现补贴575万元。
(四)财政管理加力增效。一是强化预算管理。修订完善《市本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专项资金分配和使用管理。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提质扩面,提升预算管理规范化水平。深入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市本级财政重点评价资金24.81亿元,将评价结果充分运用到2023年部门预算编制中,调减资金安排1.91亿元。二是全面夯实债务管理。实行市县债务风险一体化管理,加强对市级平台公司防化债管理,牢牢守住了债务风险底线。在财力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安排隐债化解资金9.59亿元,并千方百计做大综合财力,确保市级综合债务率由2021年底的352%下降至336%。大力推进降息减债,节约利息9.6亿元。推进市本级平台市场化转型,盘活4项特许经营权,价值58.56亿元;完成供水管线资产注入,价值4.47亿元。三是强化政府采购管理。推进全流程电子化采购,95%以上项目实现电子评标;落实政府采购预留中小微企业份额政策,中小微企业成交额28.31亿元,约占成交总额的80%。市本级完成采购合同金额13.46亿元,节约资金0.43亿元。四是加强财政评审管理。纵深推进 “管办分离”,完善评审内部管理制度,与审计部门联合制定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评审与审计监督的范围,主动接受审计监督,市本级全年共完成评审项目797个,评审金额78.26亿元,审减金额11.68亿元,综合审减率14.9%。五是加力盘活国有“三资”。全市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3.38亿元,取得收益1.03亿元;盘活企业国有资产34.6亿元,取得收益10.89亿元;实现河道砂石有偿使用收入25亿元。市本级清理回收结转结余资金3.4亿元。六是强化财政监督。深入开展地方财经秩序专项整治、会计信息质量专项检查、非税收入情况专项检查、国企改革专项资金监督检查、代理记帐机构监管等,维护了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二、2023年工作计划
(一)紧盯目标任务,全力做大财政“蛋糕”。一是抓牢税收收入。压实工作责任,按照全市地方税收增长8%以上的目标,抓紧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区县市和税务部门,细化到月度目标,加强调度督导,确保实现“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强化征管举措,加强财税、金融、审计和业务主管部门的协调联动,大力推进综合治税、协税护税;加强对园区税收、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税收征管,完善成品油、电商平台、非金属矿物制品等领域的税收征管机制;加快推进市县财税信息平台组网建设,实现全市涉税信息互联互通,提升大数据查补征收水平;切实发挥基层政府作用,加强零散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能收尽收。二是抓实非税收入。依法依规强化非税征管,确保重点非税收入规模保持大体稳定、有所增长。三是抓紧土地收入。视行情变化调整土地出让价格,抓紧多推出、多成交一批土地;加强土地欠款清缴,确保完成土地出让收入任务。四是抓好立项争资。督促各级各部门认真钻研上级新政策文件精神,做实做优项目库,抢抓中央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等国省稳投资政策机遇,有针对性加大对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资金的争取力度,重点争取国家油茶产业专项扶持等竞争性项目资金,实现向上争取资金、专项债券增长10%以上,全省占比达10%以上的目标。
(二)优化支出结构,积极保障重点支出。一是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压减非刚性支出。在预算安排上,大力压减非刚性非重点支出,事业运行类项目一律压减20%以上,事业发展类项目一律压减30%以上;在预算执行上,严格对照中央列出的80条违反八项规定清单,加强“三公”经费、会议费和培训费等一般性支出管控,出台规范和加强市本级财政管理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硬化预算约束,挤出更多资金用于促发展、保民生、防风险等刚性、重点支出。二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精准有效发挥财政资金作用,落实税收贡献“三个挂钩”机制,聚焦“四大千亿产业”“四大新兴产业”,大力支持延链补链强链;夯实“五好”园区主阵地,支持建优建强园区平台,提升亩均效益;发挥市产业基金作用,推动基金招商取得明显成效;用好用活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企业挂牌上市;强化财税金融政策联动,有序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和受益群体,更好发挥金融超市作用,缓解企业融资难题;积极运用贷款贴息、担保补贴、风险补偿等间接支持方式,撬动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输血”。三是支持保障基本民生。优先保障“三保”支出,支持推进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支持办好重点民生实事,增进人民福祉。四是支持推进乡村振兴和改善生态环境。支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支持推进中央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项目,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三)强化工作举措,坚决守牢风险底线。一是坚决守住债务风险底线。严格隐性债务管理,严禁新增隐性债务,落实相关部门隐性债务化解责任,细化年度化债目标,确保化债任务如期完成。严防平台公司债务风险,支持平台公司融资对接协调,争取优化存量债务结构、降息减债,确保资金不断链;扎实开展平台公司每月债务风险预警,当好风险“吹哨人”;加大资产资源补充注入力度,推进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强化政府债券管理,加强债券资金全过程监管,防止资金违规使用,及时归集项目收益,用好、管好、还好债券资金。二是坚决兜牢“三保”底线。积极支持安乡、鼎城等经常性收支缺口大、财政运行风险高的困难县区向上争取财力性转移支付,缓解县区财力困难。健全库款精准调拨、预算编制事先审核等机制,动态掌握县级财政运行情况,对“三保”支付风险及时预警,确保不出问题。三是坚决防范财政管理风险。深刻吸取安乡教训,抓好以案促改,指导区县市全面扎实开展涉农惠农补贴等民生资金清查整改,不断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和内控机制。
(四)突出提质增效,全面加强财政管理。一是提升财政政策效能。对新设立及到期延续执行的重大政策和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拟新增预算规模20%以上的支出政策和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建立支出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对已出台的各项支出政策、优惠措施开展评估和跟踪问效,对绩效低下的支出政策及时清理废除。二是提升资金分配使用效益。严格依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安排支出、兑现奖补,把税收贡献、社会效益作为安排财政奖补资金的重要依据,以事后补助、以奖代投为主,原则上不进行事前、事中补助。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对评价结果为良以下的予以压减或取消。三是提升财税改革效果。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实现所有财政资金全流程动态监控。在今年省财政厅出台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框架内,研究调整市与区财政体制,进一步理顺市与省直管县财政关系,明晰市与区县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对超事权范围、超政策标准、超政策期限的支出进行全面清理,不断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