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常德>详细内容

龚云甫

分享到:
2025-07-14 11:31 来源:常德市博物馆 【打印】 【字体:

龚云甫(1862年一1932年),名瑗,又名世祥。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十三日出生于常德。12岁随祖父、伯父至北京落户,先在前门外廊房二条宝珍斋玉器铺学徒,20岁左右,已是一名熟练玉工。但他自幼酷嗜皮簧,光绪十一年(1885年),入南宫园孙华亭创办的习韵票房学老生,拜刘桂庆为师。光绪十四年曾一度入小洪奎班客串,后又经孙华亭介绍正式“下海”,搭孙菊仙主持的四喜班。初下海时,曾演《乌盆记》《状元谱》《举鼎观画》《文昭关》等老生戏,但不为人所重。恰于此时,天津的津门茶园主来邀请,云甫欣然前往,希望能通过在外埠的演出检验自己艺术功力,结果在天津演出《二进宫》一刷,板乖腔误,观众喝倒彩。

龚云甫扮相清瘤,貌似老,嗓音偏窄,先天具有女性“雌音”。光绪十八年(1892年)接受孙菊仙提议,拜熊连喜为师,改演老旦。光绪二十六年,搭福寿班,经常与陈德霖、王瑶卿同台。后又搭玉成班。光绪三十年《都门纪略》载云甫擅长的剧目为《打龙袍》的李宸妃,《六殿》的刘氏、《辞朝》的余太君等。辛亥革命后,应刘鸿升之邀,搭鸿庆班,在广和楼剧场演唱,每唱必满,极得观众好评,声誉极盛。此后又历搭各班,与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诸名家均曾合作,直至去世,数十年间,始终高踞老且行首席地位。

龚云甫有“剧界革命党”之称,对老旦行的唱、念、做均有革新,为老旦一行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龚云甫之前,京剧老旦唱腔和唱法均以模仿老生为主,用大嗓音演唱。龚云甫大胆吸收了青衣的唱腔旋律,把旦角娇脆柔媚的特点和老生苍老道劲的味道融合在一起,使老旦唱腔女姓化,创造了老旦独特的演唱风格。今天老旦的许多唱法,就是从龚派唱法沿袭下来的。

龚云甫在念白上很讲究字韵,但又能根据剧情灵活处理而不拘守旧规。他的念白不完全遵守中州韵湖广音的规矩,往往掺以北京字音,唱念使用同一调门,因而听来音调高亢,字音清楚字字有力,富于生活气息。《徐母骂曹》是龚派的代表作。其中有一段250多字的念白,速度由“慢而快,起伏跌岩,有的地方用鼻音念,有的地方则运用类似花脸的“炸音”,清浊分明,轻重相衬,感情表现得异常丰富。

龚云甫做功上也有很多创造。为了突出老旦行的女性特点,他吸收了不少青衣花旦的身段如《钓金龟》《探窑》等戏中出窑、进窑的舞袖动作,《行路训子》《药茶计》中的闪扑和甩发功夫等。在表演上,龚云甫还特别注意与剧中人物的身分切合,尤善运用面部表情。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赞他:“演《探母》的余太君,一望而知是位太夫人身份,唱《钓金龟》张义的母亲,那就是旧时代民间的一位老太婆的样子。”

龚云甫戏德、人品极好,在梨园界素以爱护同行著称。鼓师扎顺卿跟随云甫有年,后来年老不能献技,念其无所归养,仍留在戏班,每逢堂会,增添鼓金一分,供其养家。民国元年,龚云甫首次赴沪,途经天津作短期演出时,同行谭派须生张毓庭因嗓音失润而被哄,遂郁郁成疾,到沪未及登台而病逝。事先张已支取上海丹桂第一“台园主许少卿仓银,其家无力偿还,龚云甫遂在演期结束后,于民国二年(1913年)1月10日在《申报》刊登启事,续演三天,“以所得之资除开销外,悉数弥补张所受之聘银,”并协助张之家属将灵枢运回北京安葬。

清末民初,龚派唱腔风行一时,犹如老生行的“无腔不学谭(鑫培)”一样。与龚云甫同时和后起的一些老旦演员,如陈文启、邓丽峰、吴西禅、卧云居士以及女伶尚俊卿、陈云涛、鑫茹,无不直接、间接受其影响,其中尤以票友卧云居士学龚最为神似。李多奎早年也宗法龚派,30年代以后成为老旦的一代大家。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