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常德>详细内容

元安

分享到:
2025-07-30 17:32 来源:常德市博物馆 【打印】 【字体:

元安(834一898),俗姓谭。20岁时,在歧阳怀恩寺跟着兄长佑律出家,领受戒条圆满充足,通晓经论。离寺行脚,最初礼拜居住在终南山翠微寺的无学禅师。到河北正定,拜谒临济义玄禅师。

义玄是临济的开山之祖,禅风单刀直入,机峰峻峭。元安很受临济的赏识,不久便被接受为侍者。临济还当着众人赞扬元安。“此为临济门下一只箭,谁敢当锋?”于是,元安认为既然得到高僧的印可,便不谨慎了。一天,一个座主向临济请教关于“三乘”与“十二分教”的教旨,临济批评座主用区别异同的方法来领会是错误的。反身问元安的看法,元安大“喝”一声,明显表现出不屑的傲慢之气。等送走座主,临济问元安:“你岂不就是刚才那个喝老僧的人?”元安回答:“是的”。临济劈头就打,想打掉元安的傲气。但实与愿违,师徒疏远了,对道法看法有分歧。元安告辞临济到南方参禅。

元安四处游历一段时间后,听说善会名气很大,径直到了夹山。耳听为虚,他想亲自体验体验。他没直接投奔善会,而是只身住在山里的一间小茅草房里,差不多一年时间。善会和尚早就知道元安到了夹山,见他不来参拜,便写了一封信,让僧人送去。元安接到书信就坐了下来,却又第二次伸手索要书信,僧人茫然无话作答,元安举杖就打,并且说:“回去把你在这里的遭遇告诉夹山和尚。”僧人回去如实禀告,夹山听罢说:“这和尚如果拆开信看,三天之内肯定上山;若是不拆阅,就真的没救了。”又差了一个僧人下山观察动静,并嘱咐若见元安出门,就放火把草屋烧掉。第三天,元安果然走出草屋,不久,人报草庵起火,元安却置若罔闻,径直到灵泉禅院。

元安见夹山和尚仍傲气十足,当面叉手站立着。夹山说:“鸡栖在凤凰窝里,不是凤凰的同类,出去!”元安并不计较夹山说他是鸡,只是说:“远道闻风而来,请师一接。”夹山说:“我眼前没有阁黎,这里也没有老和尚。”既然什么都没有,就不存在接与不接。元安大喝。夹山不理这一套,说:“得了,得了,收起你从临济那里学的那套把式!别这么草草匆匆的。云中的月亮,虽然光辉相同,照在溪谷,山峰就呈现差异。就是截断了天下人的舌头,也不能说没有阁黎。那么,怎么让无话可说的人,懂得话里的禅机呢?”夹山的这篇议论,使元安感觉到了与临济完全不同的禅风。临济器宇雄威,气度人魂魄,再对人狮子般大吼一声,什么念头都被喝完了。夹山是南方人,斯斯文文,平时为人开法接机,不大动棒动喝。夹山的一席话,深透佛理。元安正思虑间,夹山却抬手一棒,这一棒正打在点子上,元安心悦诚服。

从此,元安在夹山潜心修道。善会圆寂,元安继承衣钵。开始住在阳,旧址在今安乡的焦圻。几年之后,他又到石门县的洛浦山开坛弘法,并从此名扬天下。后来又迁移定居朗州苏溪,即今桃源县的黄甲铺乡。这两处在当时应是深山老林。两山开法,徒众如云。因此,佛教史书上或称洛浦元安和尚,或称苏溪元安和尚。

元安禅师的道法兼具马祖、石头两系的特点。依恃临济门下时,对临济的方法、宗旨深有心得,只是修持的功夫不到家。到了夹山那里,经夹山对功夫境界、见地的点拨,使洛浦彻底开悟。所以,洛浦兼有两家之长,既有功夫,又有见地,本人的气派很大,教法非常严厉。石头门下讲究话语机锋的灵脱百转,临济则雄狮踞地,讲究的是魂出窍的“夺法”。洛浦则是柔中有刚,不怎么用棒、用喝,但是话中机锋峻峭、锋利快捷。洛浦在回答僧人关于“洛浦家风来若何”时,用“雷霆一震,布谷声销”八个字概括。“雷霆震”,是指声音之来;“布谷销” 是说声音之去。来去交替,任运无迹。雷霆威猛,布谷柔和,是说刚柔相济。布谷是春光融融的音响,雷霆是炎炎盛夏的声音,这表明洛浦禅风有威猛,有婉约。

洛浦元安禅师“颇好文词”,“接机多用诗偈”,《祖堂集》收录有他所著的《神剑歌》和《浮歌》。他的五言诗《示法偶》很著名为世传通:

决志归乡去,乘船渡五湖。举篇星月隐,停掉日轮孤。解缆离邪岸,张帆出正途。到来家荡尽,免作屋中愚。

还乡、归家是禅者回归本心、证悟自性的借用语。许多禅师反复强调归家的温馨与祥和,“路途虽好,不如归家”;“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世人贪恋偷心,不愿归乡。而禅师对学人所作的开示,就是粉碎其偷心,使其归家稳坐。

洛浦元安禅师于光化元年戊午岁(898)十二月二日在桃源苏溪圆寂。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