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常德要闻>详细内容

让皮影活下来传下去

分享到:
2025-09-07 07:59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罗希 通讯员 蓝思陈 【打印】 【字体:

红色幕布徐徐开启,两个官人皮影踏着鼓点迈步而出。“肩背葫芦口朝天,腰挂板斧秋月圆,不听宋王三宣召,单听杨家将令传……”洪亮的澧县方言唱腔响彻澧县一家养老院的大厅。上演的剧目是宋朝历史故事《五马回朝》。台下观众全神贯注,不时鼓掌叫好。幕后,除了澧州皮影世家向家班的老艺人,还有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莫群和她的学生团队。

近日,莫群和记者谈起自己9年来探索地方皮影戏与儿童教育相结合的心得,感慨地说:“我希望让皮影技艺可教可学,把非遗文化的种子撒进孩子们的心里。”

从游戏课开始的非遗之旅

莫群与皮影戏的缘分,始于她所教授的幼儿游戏课程。在教学中,她注意到皮影戏和木偶戏等是表演游戏的重要类型,能整合儿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发展领域,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刚开始,她只是将皮影戏作为一个教学手段。课堂上,她和学生们用纸片、筷子、快递盒等简易材料制作皮影道具,用手机灯光照射舞台,演绎简单的童话故事。

随着对皮影戏的深入了解,莫群被皮影艺术深深吸引。历史悠久的皮影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集光影、美术、雕刻、表演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被誉为现代影视动画艺术的先驱。

她把这份对皮影戏的关注与探索和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于2019年申报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华皮影戏在幼儿园的传承与创新实践研究》,开始系统地构建皮影艺术教学体系。

四处奔走拜师学艺

让莫群印象最深刻的,是老艺人的不懈坚守和观众的静心守候。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每年要演300多场。”向家班班主向绪庆说。随着时代变迁,加上唱腔地域限制和制作技艺的高门槛,很多传统剧目难以被年轻一代理解,传承面临困难。

为破解传统皮影师徒传承受限、受众群体有限、传统表演局限三大难题,莫群带领学生到处拜师学艺。

她带领学生们跑了十几趟澧县,向老艺人学习刻皮影、练唱腔。老艺人为他们讲授经典剧目的典故、雕刻的独门技巧,甚至是已经失传的唱腔。他们到当地集市、茶馆寻找民间班社的演出,和观众交流,听取其对皮影传承的看法。

莫群还带领学生奔赴北京、陕西、湖北等地,到当地知名皮影剧团“取经”。北京龙在天皮影剧团的创新剧目让他们深受启发。剧团对皮影戏的传统表演方式进行改进,加入舞台剧元素,上线皮影动画《孙悟空大战病毒妖》,创作《遛狗请拴绳》《垃圾总动员》等现代作品。在湖北宜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覃藓惠简化皮影制作过程,设计皮影文创产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推广皮影文化。

“时间不等人。”莫群感慨,老艺人们年事已高,记忆模糊,团队必须与时间赛跑。皮影技艺传承需经历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等八道工序,每一步标准都很严苛。而把皮影艺术融入幼儿园教学,则面临如何精准挖掘创新点并落地实施的问题。

他们将核心技艺整理成学习手册,邀请传承人手把手教学,创作融入绘本故事、校园生活、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剧本,选用环保材料代替传统皮革,设计适合幼儿参与制作的简易环节。

薪火相传感染上万个孩子

今年,在第十六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莫群指导的《古韵与新影:澧州皮影的多元传承与时代涅槃》项目荣获省级二等奖。评委称赞他们“让澧州皮影从传统老手艺成了连接学校、学生和社会的纽带。”

赛场上,学生们头上戴的牛皮发簪让评委们眼前一亮。她们还制作了哪吒形象皮影人偶。“我们不断磨合探讨,就是希望找到传统与创新的平衡点。”大二学生冯妍说,今年暑假,她还参加了非遗经纪人培训,学习将非遗与AI技术相结合,生成制作相关文创饰品的小视频,发布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

马一凡是莫群的学生,现在是湘西一家幼儿园的副园长。在校期间,他参与了莫群主持的课题研究,并跟随她拜访皮影传承人,学习皮影技艺。如今,他在幼儿园里专门设置了皮影工坊,教孩子们制作皮影,通过皮影给孩子们讲故事。“传承的目的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艺人,而是在他们心中种下热爱的种子。”马一凡说。

莫群通过皮影“四阶课程体系”已经培养出像马一凡一样的500多名“种子教师”。他们把这套课程带到全国各地,感染了上万个孩子。

前段时间,莫群带学生到武陵区丹洲乡中心小学进行皮影公益表演,有孩子因为没有得到上台互动的机会急哭了。孩子们对皮影的热爱,深深打动了她。

未来,她计划用影像保存老剧目,开发线上皮影小程序,将创新的皮影剧本分享给民间剧团。“要让这门手艺真正活下来、传下去。”莫群说这话时,眼里的光如皮影幕布后的那盏灯。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谭琳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