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红色文化遗产将有“数字档案”
日前,在石门县夹山镇的湘鄂边苏区南乡起义策源地纪念碑前,一场跨越时空的科技与历史的“对话”拉开帷幕。这是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土建系的“红翼护遗 匠心铸魂”红色遗址数字化保护活动,师生们带着精密测绘仪器前往,经过数据采集和三维建模,为南乡起义旧址制作“数字档案”。
红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随着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我们可以运用建筑信息建模BIM技术,让红色文化永久留存并且有声有色有形。”党员教师贺涛是“护遗建档”的提议者,在石门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滋养下成长的他,希望家乡的革命遗址在数字时代“新生”。土建系的党员教师迅速响应,“红翼护遗 匠心铸魂”团队随即成立。土建系主任高飞表示,以党建引领,用专业赋能,搭建传播红色文化的新窗口,这是系部转型发展的一次尝试,更是对地方精神坐标的守护。
当日骄阳似火,无人机航拍组师生对南乡起义策源地核心区域进行高清影像与全景漫游底图采集,为数字模型提取空中视角。三维扫描组师生操控激光扫描仪,毫米级点云数据如织网般覆盖关键建筑结构,将每一处砖瓦的形貌转化为海量信息。汗水湿透师生的衣背,学生陈鑫却一脸成就感:“每一处红色遗址都是鲜活的教科书,用所学技能,讲好红色故事,是我们大学生的责任与光荣。”
2024年10月至今,团队已形成“数据采集—建模归档—成果转化”的完整工作链,完成了6处红色遗址的高精度数字化建档。“触摸一石一木,记录一尺一寸,每一次测绘都是对历史的凝视、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党员教师李泰理坦言,在津市旧址测绘时,发现墙体上隐约可见的革命标语,让团队深刻感受到“护遗建档”工作的温度。
据悉,该院将全力构建覆盖常德全域的红色文化遗产数字数据库,第一期目标为常德6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据库包含建筑结构、材质纹理、空间坐标等信息,可为红色遗址的修缮提供数字蓝图,同时搭建起探寻红色历史的新载体,让革命先辈留下的历史地标在数字时代得以永续传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