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归档时间:2019年12月08日
您的位置: 首页 >园区攻坚大会战>园区简介>详细内容

工业经济和园区攻坚综述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17-06-06 08:58 来源:市经信委

2016年,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形势更严峻、困难更突出、压力更集中的一年。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市场疲软乏力、动力明显不足、增速持续下滑等外围因素,全市上下毫不气馁、不怕艰难,敢于担当、砥砺奋进,紧跟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真抓实干强帮扶,尽心竭力抓调度,千方百计稳增长,确保了工业经济总体平稳、大面向好。主要体现在“四新”:

1、工业经济有新增长。2016年,我们紧扣年度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投资拉动、突出转型升级、突出结构优化,促进了工业经济实力稳步提升。总量上台阶。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2598亿元,完成增加值962.2亿元,增速6.6%;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854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技改投入达443亿元,增长2.7%。质量创新高。规模工业企业实缴税金50.4亿元,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9.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503.3%,连续16年居全省第一。结构趋合理。食品及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呈现强劲的超越态势,去年产值达643.3亿元,首次超过烟草产业,工业产业结构正由“一烟独大”向“多点支撑”转变。

2、园区建设有新气象。牢固树立“园区就是生命、项目就是灵魂”的发展理念,坚定走市场化、实体化、集约化、特色化的建园之路,推动园区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产业项目大举推进。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70个,建成投产23个。烟厂易地技改、中锂新材电池隔膜二期、德施普惠医药、中航星产业园、中联起重机械、远大住工、胜沅精细化工、美华尼龙四期等重点项目推进顺利。基础建设大步跨越。全市园区累计投入75.3亿元,投入额度创历史新高。开工建设标准厂房183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厂房126万平方米,使用率达67%。全市建设园区主干道、路网、配套设施等重点项目68个,一批园区主干道、路网、配套设施相继建成,园区的承载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品牌创建大有成效。桃源、鼎城、津市等地工业园区跻身省级园区前20强;常德国家级高新区创建进入国务院候批程序;津澧融城申报国家级经开区稳步推进。综合实力大幅攀升。2016年,全市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达1504.74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7.9%;完成增加值325.54亿元;百亿园区达到7个;鼎城高新区、安乡工业集中区产值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长;全市园区综合实力由全省第8位跃升至第4位,园区的影响力、知名度、含金量显著提升。

 3、企业发展有新亮点。我们紧扣“稳增长、促发展”主线,精准发力、主动作为,企业发展呈现出新的亮色。企业成长壮大加快。全市新增规模企业111家,新增亿元企业10家,其中园区新增规模企业81户。“1115”工程企业完成产值961亿元,其中金健米业、力元新材、欣瑞生物、金天钛业等逆势上扬,保持了10%以上增长;大汉集团、金帛化纤分别对接中国中车、恒天集团等战略投资者,迈上了靠大靠强的“快车道”;飞沃新能源、精为天粮油、金德镭射等7家企业在“新三板”成功挂牌;全市企业创获中国驰名商标达38件。企业转型升级加速。去年,我市建成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1个、省级“两化”融合试点企业16家;磊鑫科技、汇美食品、太子化工等成功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德人牧业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常德烟厂、常德烟机、昊天汽车等广泛应用智能制造新技术达领先水平;建成武陵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入驻和即将入驻电商互联网企业110多家;全市小微电商突破2000家,年交易额超10亿元。企业帮扶解困加力。出台了《常德市帮扶工业企业十条》及其实施细则,被省政府向全省推介;推进了企业减,为企业减负1.5亿元以上;开展了“1115”工程特派员驻厂、“千名领导干部服务千家企业”等活动,为企业解决各类难题3500多个;大力推介使用本地名优产品,本地销售额增长15%;帮助企业提供过桥贷款5.8亿元、融资担保贷款65亿元,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血液、增添了新动力。

 4、体制创新有新作为。园区“一权两制一司”体制机制改革基本到位。行政审批全面下放;财政体制不断深化,管理体制不断理顺,公司化运作不断规范,灵活的园区管理机制进一步激发了园区发展活力。常德经开区已全面建立“一权两制一司”新体制新机制;汉寿高新区、桃源工业集中区、津市高新区、安乡工业集中区、西洞庭生物科技园等行政审批全面下放,鼎城高新区、津市高新区、临澧经开区、石门经开区、澧县经开区等已建立相对独立的财政体制;各园区都已建立独立的园区开发经营公司;全市园区经济环境不断优化,一站式审批、代办制、限期办结制得到有效推行。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