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

用户登录

归档时间:2023年07月18日

健康码变黄变红怎么办?湖南疾控:主动向社区和当地疾控部门报告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1-08-09 11:53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余蓉 王璐

健康码变黄是系统故障?近日,有人在网上发布类似信息误导公众。“健康码上线以来,没有发生过因系统故障造成赋码错误事故。”8月6日,省卫生健康委信息统计中心发布声明,对健康码的相关修正与说明均以官方公告为准,任何形式的误导公众行为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ede61403b42e401db79c322fc71d9975.jpg

省卫生健康委重申,“红码”人员一定要主动向社区和当地疾控部门报告,接受集中隔离观察;“黄码”人员需主动报告社区和当地疾控部门,接受核酸检测,满足防疫规定改码条件的,由当地疾控部门进行改码操作。

“红、黄码”人员不主动报告,将可能承担有关法律责任

据了解,自7月28日我省发现首例本土病例以来,截至8月6日,已有7个市州发现病例,全省已经划分了3个高风险区域、25个中风险区域,由此产生大量的病例活动轨迹时空伴随人员信息和重点地区出入人员信息。因此,我省通过健康码给这些人员依据暴露风险等级分别进行赋“红码”、赋“黄码”操作。

省疾控相关工作人员提醒市民,“红码”提示有新冠病毒感染高风险,“黄码”提示有新冠病毒感染中风险。但“绿码”并不代表就没有风险。湖南健康码并不是实施防疫医学措施的唯一依据,防疫部门有权根据调查情况,采取防疫措施。

“红、黄码”人员和行程卡为黄色者,应立即向所在地社区或县级疾控中心报告。已离开湖南旅居外省的“红、黄码”人员请向旅居地所在社区(宾馆、单位)或县级疾控中心报告。目前在湖南省的“红、黄码”人员,社区或县级疾控中心接到个人有关“红、黄码”的报告后,将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按照相关防疫要求采取防控措施,请予以积极配合。

省疾控相关工作人员强调,“红、黄码”人员不主动报告、不遵守疫情防控有关规定,将可能承担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法律责任。

“黄码”人员限制出行,“红码”人员禁止出行

近期国内多地出现本土疫情,湖南省居民健康码“红、黄码”人员增多。“我需要做核酸检测吗?”“黄码需要自我隔离吗?”“健康码什么时候变绿?”随着“黄码”队伍越来越壮大,大家的困惑也越来越多。

省疾控相关工作人员强调,“黄码”人员限制出行,并接受核酸检测。持有近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可出行,但不得出入学校、工厂、大型商场、大型农贸市场等人群密集场所和相对封闭场所;“红码”人员禁止出行,要尽快联系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绿码”人员可正常出行,但近14天内有高、中风险区域或疫区旅居史应接受核酸检测或提供近7天合格检测结果。

此外,如果健康码赋码错误,市民可在电子健康卡小程序中提出申诉,并进行核酸检测。身处湖南省内者,请联系区县疾控部门提交申诉函解码;身处湖南省外者,请于“健康320”公众号提交相关信息及三天两检(72小时内两次核酸检测证明,且两次监测时间间隔在24小时以上)截图。

申诉改码,请打电话问流程并耐心等待

“我的健康码两天前就申诉了,也做了‘三天两检’,为啥还是黄的?”对此,省疾控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身处省内的民众,无论之前去过哪些疫情发生区域,一旦发现“黄码”“红码”,首先要做的是拨打目前住所所在地的县级疾控中心咨询电话报告情况。

如果是申诉改码,当地区县疾控中心将对申诉对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密切接触者、非密切接触者评估。如果确认为密切接触者,区县疾控将对其进行集中隔离;确认为非密切接触者,区县疾控会向“健康320”平台提交申诉函方可解码。

已离开湖南旅居外省的“红、黄码”人员,首先向旅居地所在社区(宾馆、单位)或县级疾控中心报告,按照当地要求落实防疫措施后,“黄码”人员在“健康320”微信公众号按照“附图”上传核酸检测结果进行申诉,“红码”人员请向旅居地所在社区(宾馆、单位)或县级疾控中心(隔离场所)报告,在“健康320”微信公众号按照“附图”上传当地社区或疾控中心所开具的证明予以申诉改码。

据了解,目前“健康320”平台正在紧锣密鼓工作中。“也希望大家多一分耐心。”省疾控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各有关县市区由于疫情严重程度不同,申诉流程及标准也不尽相同。此外,由于目前核酸检测者剧增,等待核酸结果时间也可能延长。“疫情的确为很多人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相信大家团结起来积极配合,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终审:晏紫卉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晏紫卉
Scan me!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