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慜
王以慜(1855年一1921年),字子捷,号梦湘。武陵县石公桥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王德宽,清嘉庆癸酉(1813年)举人,庚辰(1820年)进士,选庶吉士,历任知县、同知,终刑部员外郎。有二子:长子成谦和次子成升。成谦为道光丙午(1846)举人,丁未(1847)科进土,历知县、道员,加布政使衔,迁济南不久,资志而。成升是以的父亲,字仲元,号吉阶,成丰辛亥(1851)举人。官山西知县,升调太原的次年(1860)死于任上。著有《吉阶诗草》五卷、《吉阶词草》一卷。是年,以6 岁,随母迁居山东费县,投靠伯父成谦。随后,又随伯父迁居济南。
王以慜自幼聪慧。十三岁时《赋中秋》诗,大得伯父赞赏。同治十二年(1873年)顺天乡试中举,以慜后科场失意,一连七次参加会试,皆落第。在这段时间,不幸之事接而至,伯父、两个哥哥(均弱冠中举)相继去世。光绪四年(1878年),为了养家糊口,应邀到沂州研书院任教。光绪九年,参加会试,因举子中徇私舞弊者与龙阳易顺鼎等人“以言事贻书朝贵,卒中所忌,至举国目为狂生”,并丢掉教习差事。光绪十四年,郑州段黄河决口,入新任河督吴大激幕;决口合龙后,又回济南入山东巡抚张曜幕,以求斗升之禄。王以慜因“自早岁才名籍甚一时,英彦乐与之交。“《老残游记》的作者刘一度与他交情甚厚,甚至把他写进自己的小说。光绪十六年(1890年),以慜中进士,改庶吉土,授翰林院编修,留京任职。光绪二十年,任甲午甘肃正考官。后为御史,居京邸八年。之后,历任瑞州、抚州、南康等地知府。辛亥革命后,弃官回到故里常德。易名文悔,字古伤,改着道士装,息影林泉,鲜与外界交往,过着退隐生活,“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 民国10年,病卒。
王以慜为人,爽任气,刚直不挠,议沦古今事,多有创解。从小即致力于诗词,曾与济南好友成立诗社,相互唱和。酷爱山水,“生长齐鲁,攀泰岱,历秦陇,南登罗浮,皆见于诗。及官南康,又尝九江,时时游庐山,探讨幽险,人所来往,得诗数百首”。人们称赞他的诗,才思横溢,天骨开张,深隐似杜少陵,婉转近白香山。词则追宗姜白石,务为清邀。《清词选》称当时“湘中三王:经史王先谦,驿散文王间运,词曲则推以”。又喜集唐人句为七律,巧合无垠,读者往往叫绝。其女出阁,赠联为“高树蝉声深巷里(王建句),小栏花韵午晴初(司空图句)”,传为美谈。王以慜著有:《檗坞诗存》初续集二十一卷,《檗坞诗存别集》六卷,《檗坞词存》十六卷,《檗坞词存别集》五卷,《庐岳集》三卷,《湘烟阁诗钟汇钞集兰亭文附》二卷,《集唐·鲛抬集》一卷。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