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刘梦苇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5-07-14 11:42 来源:常德市博物馆

刘梦苇(1900年一1926年),原名刘国钧,安乡县城关驿门口人。少年时期,由于家道中落,他便像“无家的孩子,如无根之蓬漂流”(朱湘语)。二十年代初,他在省立一师读书,酷爱文学艺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参加该校师生组织的文学研究会,在湖南《大公报》副刊发表新诗。嗣后,他深入农村作社会调查,观察、体验生活。1922年1月,湖南军阀赵恒锡杀害劳工会领袖黄爱、庞人铨,刘梦苇写作《夜闻黄爱、庞人铨死耗》表示哀悼,抗议军阀专横。1923年夏,他和一些受无政府主义思潮影响的人一道,幻想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并在南京组织“飞鸟社”,创办《飞鸟》季刊,在该刊的第1卷第1期发表短篇小说《诗人底悲哀》。是年5月,刘梦苇在《创造》季刊上发表成名诗作《吻的三部曲》,在读者中传通,尤为青年读者喜爱。1924年,出版诗集《青春之花》。

1925年夏天,刘梦苇在南京结识现代格律诗派重要诗人朱湘,并成为挚友。不久,他们同到北京,致力于中国新诗的创作与研究。1926年,是刘梦苇实践自己的诗的变革主张、创作新格律诗的高峰时期。他与朱湘等人在《晨报》创办试验新格律诗的阵地《诗镌》,不仅发表自己的新诗,还发表了他的《新诗坛的昨今明》一文,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作了一次总清算。半年内,刘梦苇先后发表《万牲园底春》《我所需要的不是爱情》《生辰哀歌》等百余首诗,在分行、音节、押韵等形式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引起著名诗人闻一多、赛先艾、徐志摩、朱湘等人的瞩目,并以他为中心经常讨论新诗的发展道路,很自然地形成当时诗歌创作中心的新格律诗派。9月,刘梦苇的《孤鸿》尚未正式出版,穷苦和疾病夺走了这位年轻诗人的生命。

刘梦苇的诗在抒情之中表现更丰厚的生活蕴涵,诗情真意切但不免伤感。他的诗形式的讲究受人肯定,朱湘评价他为“中国新诗形式运动的总先锋”,综合“音、韵、诗行、诗序”三个方面,最初作出成绩的,要推刘梦苇。《万牲园的春》是刘梦苇新诗的示范之作:

碧绿的春水如青蛇条条,蜿蜒地溜过了大桥小桥;被多情的春风狂吻之后,微波有如美女底娇笑。

美丽的小鸟鼓舞着欢乐,在阳光流全里对春颂歌;说它们底音波比情人底,

恋曲更动听,你可相信我?

悠长的流水畔绿草茸茸,柳丝低垂宛同柔情的梦;花蝶般随风飘送的春雨,

是春底心事,是点点落红。

落红和少女底珠泪滴滴,一般地使我珍视而怜恤!我欲收拾起它们的残,带回去警告美丽的玛丽。

终审:陈丽宇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