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哲
僧哲禅师,唐澧州人。自幼崇尚高风亮节很早就寄身佛门,潜心佛学。他领会尊师的传授,机敏聪慧,实有灌瓶之妙;参与禅理争论,谈锋锐利,固当重席之美。他深入研究戒律之学,但又主要运用禅定之法进行统摄。他不仅深请大乘佛教中观派的重要经典《中观论》和《百论》,而且精通老庄道学著作《庄子》和《准南子》,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型僧人。
僧哲和他同时代的许多僧人一样,思慕圣踪,想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求取“真经”。当时西行求法除陆路以外,如玄奘就是从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中亚等地前往印度,还另辟海路从广州、交址等地登船,经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抵东印度,然后到印度中部。僧哲走的海路。出发时间大约在唐咸亨二年(671)以后数年,同行者为襄阳名僧灵运和高丽僧人玄游。玄游,梵名般若提婆,意译为慧天。此人精通梵语,并善画,在那烂陀寺绘写佛祖真容和菩提树像,惟妙惟肖。玄游是僧哲的徒弟,随僧哲在师子国(即今斯里兰卡)出家。僧哲遍寻圣迹,礼佛求法,归东印度。行至三摩咀国,其时国王名为罗社跋吒,他深敬三宝,是一位接受五戒对于佛教有很深造谐的居士。他天天造拓模泥像十万躯,读《大般若经》十万颂,用鲜花十万朵亲自供养。王宫内积累的各种供养佛祖的祀品,差不多堆积有一人多高。国王出行,观音先发,幡旗鼓乐,遮日弥空,佛像僧徒前引,国王在后面跟行。王城内居住有四千多僧人,全由国王供养。每日早朝,国王总要先派人进寺庙向僧人问安,然后再处理国事。因此,一时四方的聪明大德、广慧人才陆续云集。僧哲到达该国,在王寺居住,尤蒙国王的特别礼遇。但是,僧哲西行目的是求法,因此他专注于梵文经书,颇有收获。他没有专程拜会国王,但听说当时国王尚在,年约四十余岁。梁启超曾将僧哲、灵运等人置于西行求法者中归留生死无考者之列。
终审:谭琳琳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