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鹤
杨鹤(1570一1635),明武陵人。字修龄。万历三十年(1604)进士授洛南知县,调长安。万历四十年,擢升御史,上疏请东宫讲学,讽喻朝廷“叩阁不闻,上书不达,壅蔽极矣。”不久出督两准盐法,巡按贵州。乌撒与贵州接壤,离四川南部的叙州有千里之遥,历来难于节制。杨鹤请割乌撒隶属贵州,地近便于节制,可以消除后患。但朝议不决。不久,果如杨鹤所料,发生动乱。贵州土官上百,永西安氏最大,但是,土地、户口、贡赋等都无簿可稽。杨指示当地首领安位如实造册,首领、头目、把主承袭源委,以及户口、土地、贡赋,如实上报。“自是管始明,奸弊易核。
万历四十七年(1619),辽东侵略杨镐四路兵败,杨鹤推荐熊廷弼继位,并上书痛斥辽事之失:“不料彼己,师辱国,误在经略;不语机宜,马上催战,误在辅臣;调度不闻,束手无策,误在枢部。至尊优柔不断,又至尊自误。从“经略”一直批评到朝廷“至尊”,得罪了不少人。“当事”恶其直,借故驱逐他,杨鹤只得“引疾去”。天启初年,杨鹤被起用为太仆少卿,擢右都御史,巡抚南赣,但不久,魏忠贤得势,在打击东林党人时,因杨鹤举荐熊廷弼,被除名。崇祯元年(1628),杨鹤召拜左都御史,进左副都御史。积极向崇祯帝进言:“图治之要,在培元气。自大兵大役,加派频仍,公私交馨,小民之元气伤。自辽左、黔、蜀丧师失律,暴骨成丘,封疆之元气伤。自缙绅构卷,彼此相倾,逆奄乘之,士大夫之元气伤。臂如重病初起,百脉未调,风邪易入,道在培养”。杨鹤培养元气的话,成为一时名言,广为流传。杨鹤也因此名声大振。
崇祯二年正月,陕西三边总督武之望忧惧而死,关于当地农民起义的报告雪片般飞向京城,崇祯帝要派重臣前去镇压,廷臣借故推脱,不愿前往。此时杨鹤则众望所归,被一致推举。帝召见鹤,问方略,杨鹤答道:“清慎自持,抚恤将卒而已”。当时朝臣们对付起义农民军有主剿主抚策略之争。杨鹤主张在剿抚并用的情况下,以抚为主。杨鹤升为兵部侍郎,兼任陕西三边总督,全面负责镇压陕西一带的农民起义军。
崇祯三年冬十月,清兵进攻大安口,给京城构成威胁。十一月,京城戒严。延绥、宁夏、甘肃、固原、临洮五镇总兵官都赴京勤王。延绥兵中途逃归,甘肃兵哗变,害怕治罪,都加入农民起义军队伍,形势更加严。杨鹤到任后,剿抚兼举。崇祯三年正月,农民军王左挂部攻宜川受到知县成材的抵御,转攻韩城。当时军中无帅,杨鹤任命洪承畴统领。此役俘斩农民军三百余人,农民军败走清涧。杨鹤为了组织更有力的清剿,连续几次上疏,请求发还勤王军诸将回镇,但不被采纳,他只好起用旧将杜文焕。在剿杀同时,杨鹤也主动招抚。过天星、独头虎等数支起义军愿意受抚。杨鹤很高兴,上报朝廷,崇祯降救嘉奖。杨鹤还颇为郑重地举行了个受降仪式。他在城楼上设御座,挂上崇祯帝的画像。受降的起义军要首先跪拜崇祯帝的画像,齐呼万岁。杨鹤还令他们发誓不再谋反。杨鹤宣读崇祯赦免谕,然后将他们遣散,或回乡,或被编入官军。受抚起义军表面上顺从,但内心却不以为然,“自是视总督如儿戏矣!”
杨鹤在招抚起义军神一魁部下了很大的气力。神一元、神一魁的势力比较强。一元战死后,一魁统领。为了招抚一魁,杨鹤把他的女婿招到自己的帐中,同吃同住,敬以上宾。通过其女婿做工作,崇祯四年正月,一魁求抚,并送回攻陷合水时俘虏的合水知县蒋应昌。杨鹤首先数落一魁十大罪状,然后宣诏予以赦免,并授给他一个官职,其部下400余人被安置在宁塞。这件事引起主将杜文焕极大不满。“宁塞之役,贼畏我而逃。今者贼例降,杨公信之。借名城为盗资。我宗人,可与贼通处此土乎!”原来神一元是在宁塞之役战死的,杜文焕家族中有不少人被神一元兄弟杀害。杜文焕带领族人离开了杨鹤。崇祯四年七月,神一魁受命诱杀其旧部桀骜不驯的茹成名,引起其余人的猜惧,被挟持复叛。这不仅对杨鹤的主抚方针是一个沉重打击,而且引起主战朝臣的极大愤怒。御史谢三宾上疏弹效:“鹤谓庆阳抚局既毕,贼散俱尽。中路之贼,宁自天降?”御史吴牲也指责杨鹤“主抚误国” 崇祯帝大怒,于崇祯四年九月将杨鹤逮系狱中,关押于袁州。尽管杨嗣昌三次上疏,请求替父亲受过,不允,仍流放袁州。崇祯八年九月,杨鹤病死于戌所。
杨鹤曾在戎马空之中上疏,申诉以抚为主的理由,农民造反,“总因饥荒之极”。如一味主剿,不仅“所费不货”,而且“诛不胜诛”,将“屡剿而屡不定。”并提出,要使招抚真正取得成效,官府就必实实赈济,使之糊口有资,而后谓之真能散,解散之后尚需按抚,必实实给与牛、种,使之归农复业,而后谓之按抚。如是则贼有生之乐,无死之心,自必贴然就抚。抚局既定,剿局亦终。杨鹤还认为,“费之于剿,金银一去不复还。且斩首太多,上干和平,专之于抚,金钱去而民在,活一人既得一人性命,资息民安,利莫大焉!”
杨鹤是崇祯皇帝镇压农民起义政略的替罪羊。杨鹤在狱中上了一道《微臣负不白之冤事题本》:“伏见皇上召对计吏,临御平台。圣前有
言:‘流贼原是中原赤子,不可纯以剿为是。不仅如此,在杨鹤的确招抚了一些农民起义军之后,崇祯帝在杨鹤奏疏上批复:“杨鹤相机招安,允协朕意。”崇祯帝还根据杨鹤之请求,拨十万两帑金,命御史吴前往陕西赈济,以招抚流寇。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