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胡统虞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5-07-22 11:48 来源:常德市博物馆

胡统虞(1604一1652),字孝绪,号此庵,武陵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登进士,改庶吉士。李自成攻克北京,被农民军所执。清军入北京,他改变姓名,逃到河北固安县。清廷下诏以原官职起用他,固辞不受。大学士范文程携厚礼亲往邀聘,说:“统虞,今之许衡也,不可失。”于是,敦促强拉他进京,授国史院检讨职。

顺治三年(1646)会试,充同考官。八月,再举乡试,充顺天正考官。次年,超拜国子监祭酒(即国子监主考官)。当时,清廷刚刚开创国子监,统虞议立规条,作“明善四禁”,激励士子教品力学。他每三个月到彝伦堂环桥讲学一次,听者日是忘倦。顺治六年(1649),纂修《太宗文皇帝实录》,任副总裁。晋升礼部尚书,拜授内秘书院大学土,教习庶吉士,讲学万寿宫。高恒懋、戴玉纶、吴就恒、孙光宪等人都曾在他的门下受业。御史张煊上疏参效执政,被定诽谤罪处死。有人因张煊与统虞同巷居住,诬陷张煊的疏书出自统虞之手,几乎受连。

顺治九年(1652)会试,统虞充正主考官。事前,率领同僚在神位前盟哲,务必选拔寒士。发榜后,许多贵人子弟落选。他们以首题不合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借口,胁迫当政者论劾,要求重新举行会试。结果经部科磨勘,会元程可则和其他几个同榜考生的功名均被削去;统虞调离考功司,降六级使用,事态得以平息。四月,降补秘书院学土。十一月,病卒于官邸。身后囊无一金,惟图书千卷,衣食棺均赖门人料理。著作有《明善堂集》、《此庵语录》,及《三家要》。《四库提要》称:“其学称姚江而祖象山,专持良知之说,于朱子颇不能尽合。

邓显鹤《沅湘耆旧集》认为“武陵胡氏门才之盛,与杨氏等。”杨氏,即杨嗣昌家族。胡统虞的父亲应斗,有孝行。世父应魁,明隆庆选贡,历官宣威州知州,云南府知知。世父应旗,明万历壬子(1612)举人,任信阳知州。胡统虞的兄长名顺虞,字孝升,以明经官大足知县。弟弟新虞,以恩荫光禄寺署正。

胡统虞有三个儿子:长子觐征,字四庸,拔贡生,著有《芜城诗集》。次子泰征,以恩荫贡生,师事华亭蒋大鸿,有学行。三子献征,字存仁,以父荫任督察院经历,转主事,为太仓监督,迁员外郎,晋刑部郎中,治狱,多平反。旋以谱练典故,预修《大清会典》。书成,议叙直隶巡道,护理巡抚,以勤慎著升湖北布政使,未任,调补江苏。略具成效。未几,与大僚议事,谢病解职十余年,调赴河工效力,以病卒。

胡统虞的孙子辈,献征的三个儿子即期恒、期慎、期颐均为官从政。期恒,另有传。期慎,直隶河间府同知;期颐,字永叔,由例贡历官江西临江府知府,被劾落职,寄居无锡之西门。乾隆丙辰(1736)举博学鸿辞,大学士嵇、江苏巡抚顾交荐之,固辞。著有《南湖居土集》。


终审:谭琳琳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