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瑄
刘瑄(1601一1671),澧州人。原名志夔,改名瑄,字它山,别号藜峰。明天启甲子(1624)乡试中举,年仅十四岁。崇祯十三年(1640)成进士。潘相《澧志举要》记载:“帝忧天下之乱,急求人才。是年廷试放榜后,召二甲进士入对,观其相貌质辨,钦定四衙门到任。以部属改检讨者四人,刘志夔与焉。余改知州二人,六科四人,十三道七人,兵部八人。更志名日瑄。瑄,字他山。时四郊多垒,门户成祸,瑄廷对慨然及之,上甚嘉纳。”
刘瑄任检讨仅半年,母亲病故,丁忧归里。守制结束,正等待被再次起用的时候,攻陷澧州的李自成、张献忠的军队开始撤退,刘瑄陪护父亲经九溪到慈利,突然听到北京被攻陷、崇祯帝自缢于煤山的消息,悲痛欲绝。他咬破手指,给弟弟写下血书,委托他奉养父亲,自己要以身殉国。父亲痛哭劝止。刘瑄写有六首《哭先帝》七律诗,广为传颂,其中第五首日:
疾风劲草自峥,南向夷犹鼎就烹。
多垒能独力御,无君何事更求生?绯衣班里孙供奉,试马殿前雷海青。食禄死官今日事,愧予家食犹耕耘。
十八年,刘瑄回到故里石门夏家巷,但因战乱不止,兵匪竞扰,再次到慈利。这时南明王朝成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当路上奏起用刘瑄为春坊中允学土。但是因为此时瑄的父亲病逝,并有丧妻之痛,不能及时赴任。没过多久,因为游兵散勇的搜括,刘瑄囊空如洗,再赴九溪,衣葛御冬,艰难至极,仅以身免。这时,湖北巡抚堵胤锡督师常德,邀请刘瑄商议招抚李锦联合抗清的大计。刘瑄入其营,严纪律,禁杀掳,画方略。但是效果不佳,听者很少,不少人仅以棋酒息娱。刘瑄壮志难酬,只得离去,渡洞庭,到湘潭,投何腾蛟,共谋进取。不久,何腾蛟兵败被俘,死难于长沙。刘瑄写有《哭何从云中丞》诗:
国露危时两鬓斑,伤心自计不生还。骄神淘虏千行泪,馒卒喧百计艰。
赋就长沙悲贾傅,歌存正气续文山。大星已落军前照,尚说身日月关
复明希望完全破灭后,刘瑄乃入南岳衡山为僧,顶持素达三年。顺治九年(1652),直指李公疏奏起用前明旧人,首荐刘瑄。刘瑄推拒陈情说自己父、母妻室三件丧事因为战乱,尚未妥善办理,自己又老病缠身,无法履任。刘瑄的哀修陈情,一时广为传颂。从此,刘瑄不过问外间发生的任何事情,远避城市,在湖边结庐而居,日夜不倦地读书著书,如同往昔为求取功名一样刻苦。所著有《憨园集》、《掌园存稿》、《笔拿》、《古今诗选》、《明诗删补》等计千卷,皆未付梓。一日,自题座侧云:“忠未报国,孝未显亲,覆部种种,传之其人。”援笔饮泣,不可止。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