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王为壤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5-07-14 16:18 来源:常德市博物馆

王为壤(?一1713),字不石,号青原。先世无锡,迁居龙阳。少年聪慧能文,于诗无论古体、体尤所独嗜。家教甚严,自幼其父莫强公训以帖诵,每见他习声律之学,厉色日:“学殖尽宽,不愿汝曹邃为是。”意思是说学问是由浅入深,逐渐积累的,不能急欲求成,先要打好基础。然而,莫强公往往在自己觞酒之暇,也要为壤写诗赋物,诗成,称赞说:“果能是,是亦不恶。“

康熙癸酉(1693),王为壤参加乡试中副车(俗谓副举人)。挟所著《临沅集》行走京师诗文百卷,音韵铿锵,铮铮有声,先达们评价很高,赏识其才学。但终因性情执,不肯屈身事人,未得到举荐。于是离京,游览吴越,然后归里。通过交流,学识日增,一日,取出旧刻尽削去,投入江流,日:“以吾秽,且雪梨枣。己卯(1699),再次来到京师,收获更丰。为壤对自己要求很高,每有新著,对于旧作,尽管经名流赞许,都尽行抛弃,并不觉得可惜。相传为壤在京师会见著名诗人王士祯,两人讨论写诗意见不合,发生争论,但事后内心里非常佩服。浮沉数载,仍归故里。

乙酉(1705),陪同好友陈养元赴京到吏部登记听侯铨选,取道洞庭湖,感慨说:“至今洞庭湖尚无志乘,难道是古人特意空缺等待后人完成吗?我愿意乞求一个冷官,买舟湖上,为水伯快书吏。”此次在京城住了两年,与名家唱和甚多,但文稿多被人收去,未留存。丁亥(1707),以学使受聘入秦,陇头之水,阴山之雪,朝那、支羌之俗,以及出塞人塞之声,尽收笔端,丰富了诗文创作。已丑年(1709),为壤到陈养元怀安治所,正好遇上养元主修邑乘,被挽留。但数月后辞去,说:“我的心思仍在洞庭湖。”一年后,两人握手麻川,此时为壤显得消瘦。他告诉养元“湖上岛屿,吾得之过半矣!” 意思是为修洞庭湖志已做了大量工作。并拿出所写《望团山》、《洞庭秋》等诗,养元评论称“生硬崛强,不类人间有。”并开玩笑说“你不会是因为‘苦思缘诗瘦’吧?”此次居怀安十数月。

壬辰年(1712),为壤又偕为垣经陈养元的治所。癸已年(1713)正月,为垣因赴省试,准备辞行,为壤也想游览越地,但是却因病不起五月卒于怀安。王为有《青原全集》二卷传世。录《望团山》。诗于此,供欣赏:

孤根托湖心,远与众山偶。诸兄之弱弟,群贤之小友。精意冷然善,灵气郁以厚。意昔禹凿时,斤斧不及剖。怒浪咽还吐,平波漂且漫。峰头旧兰若,疑是水府有。悠矣蛰龙睡,勉山鬼守。毋使老量,一夕负之走。

终审:谭琳琳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