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陈养元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5-07-14 15:36 来源:常德市博物馆

陈养元,字正求,号鹿山,清武陵人。康熙癸酉(1693)举人,授江南宁国县令。当时正大早、疫病交相发作。养元到任后立即发动百姓抗旱,并自炼药丸,行走于疫区,每天治愈病人上百,不久疫情停止。同时,他还开仓贷粮赈饥,革除不合理收费陋规,让利于民每年约六七千两银子。一时,广积储,禁浮靡,万象更新,士民欢喜。有多民中刀伤惨死在绝壁之下,发现户体后无人认领。养元亲自率人前往勘验时,看见一个妇人隐身树林中脚探头,养元派人跟踪到一座寺庙,逮系妇人直接进到庙里。两个和尚看见官人带着妇女进来,吓得面如土色。经责问,真相大白,原来是这两个僧人均与妇人私通,合谋杀死其夫。三人均伏诛。养元认人记人特别厉害,可谓过目不忘。民犯罪,一般不动用差役拘押,而是追问里、甲的连带责任,迫使其自首,养元初任职时案读积压如山,一段时间后,百姓觉得无事可讼了。

宁国深处大山,多虎害。养元一方面祈祷于神,一方面择勇力者捕杀,相约十日捕杀一虎奖银若干,捕杀两只则加倍奖赏,仅一个多月时间,虎患平息。百始作歌颂之:“我宁人兮,和乐寿考;候之功兮,后天不老。”夏麦大熟,

株两穗者甚多,甚至一株四穗,士民以为这是养元功德感动天地的瑞兆,复作《瑞麦诗》。养元留心民事,遇到哪怕是很小的灾害,都为老百姓着想,悉心救灾。宁国属山地,蓄水很难,养元亲自到现场督修塘坝。离水远的地方,则指示开沟渠,并制订灌田法,预防纠纷。丙申(1716)秋,为抗旱,养元宿郊外,赤脚行走,脚为砂砾所伤。不久下雨了,百姓感动得流泪,请求养元回衙门,养元不肯,说:“西津桥我还没有去,我一定要去。”当时徽宁赤地千里,养元奉往勘,历泾县、旌德、广德、太平、建平、徽歙等郡邑,极力请求朝廷拨钱粮救灾,得栗十万余石,并免除当地丁粮。养元还注重教育,选拔邑中有才思者为义学长,宏奖塾学。几年后人才兴盛,差不多每年都有人成为举人。闲暇时,养元延请文士,宣讲礼义,制定乡规民约,宁国因此而风俗大变。宁国人称赞养元振兴斯文,任命所建西津书院为陈公院。

养元调任太平县令。旧例漕仓兑付逾期是要治罪的。养元到任时离兑付日期仅十天了。养元果断地减除额加费用,太平人约十日内全部缴纳。太平县人聚众求赈不止,当局命养元前往处理,事情得以平息,养元环跪泣谢。事后,他又亲自拟状,报告督抚,再次得到赈栗万余石。

养元所到之处,有政声,士民拥戴,历任族、太两邑后,将去职,百姓遮道挽留数日。离去时,养元进入宁国境内,仍有攀辕跟送者。辛丑(1721)行取入都,宁人如失恃,建生祠于西津上,奔走号泣,日以千数。养元得优旨,以五部主事补用,回籍丁父艰。雍正元年(1723),大学土张鹏专折保荐,皇帝以贤良特召,但养元已于此之前病逝。养元居家孝友,敦睦宗族,置义田,立宗祠,周恤名人墨士及其子弟,帮助刻印其诗文,修辑《宁国县志》。有《鹿山诗文集》、《宁阳政事录》、《太邑旌邑代厄录》约千卷。乾隆八年(1743),奉旨祀江南名宦。

邓显鹤《沅湘耆旧集》卷六十八辑录养元诗三十三首,评价说:“武陵陈氏,世有文学。鹿山为铁香封翁思虞之子,宗五鸿博长镇之父。文而又儒循绩炳然,不仅以诗人目之也。”养元另有一首《登善卷台次徐鸿轩》,批评适世的观点:“当时尽耽隐,帝力仗谁肩,”表明其用世之志。

终审:谭琳琳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