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易佩绅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5-07-09 18:42 来源:常德市博物馆

易佩绅(1826年一1906年),字山,字子,号健斋,人称函楼先生。清龙阳县人。其父母早逝,由祖母氏抚育成人。八岁时由表叔携人私塾读书,后进入龙池书院,自此学业大进。道光二十七年(1847)肆业,转入龙阳儒学学习,得到当地名师指点,“博通汉魏以下诸诗,可爱者甚繁。”此时,他面对四伏社会危机,空有满空热血,却回天无术,不得不狂歌当哭,写下许多反映当时现实的诗歌。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咸丰六年(1856年),易佩绅与内兄陈少海赴京城求学,遍访京城名师良友。次年冬天,临逢湖南补壬子、乙卯两科乡试,易佩绅转赴长沙参加考试。在《自都归赴乡试闹中作》诗,表达了他为八股文所累,整整十年,由少而壮,不想为又不得不为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尽教志气壮风云,结习难将笔砚焚。矮屋破毯聊自拥,高楼横笛那堪闻。十年枉戴登科记,万卷都输气巧文。北马南船经历遍,可怜鸡鹤尚为群。

闱试结果,易佩绅被中为举人。

易佩绅中举后,二上京师求学。时值《天津条约》签定,易佩绅和京城的一批举人泣血捶胸,悲不自胜。兵部侍郎王子怀坚决反对议和,愤而去职。易佩绅登门拜见,北面称师。新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得知易佩绅才华出众,专门致信邀其加入湘军军幕。正犹豫间,其兄及内兄极力劝阻,希望他在获得功名之后再报效国家。十年(1860)8月24日英法联军再次攻陷天津,彻底轰毁了他科举入仕的道路,易佩绅结束前后五年在京求学的生涯,回到龙阳。湖南总督骆秉章奉朝廷之命添募练勇,前往四川督办军务,清剿太平军,并于“湖南绅士中,择其晓畅军务者,酌量带往。”十一年,易佩绅投笔从戎。不久,奉新任四川总督骆秉章之命,带领二千士卒会同席宝田、江忠朝进攻来凤。后转战四川、陕南,汉中突围时负伤。于是,告假赴成都养伤。因生性耿介,虽出生入死,仅得个留陕候补知府虚名。半年后,回龙阳老家。

同治四年(1865年),易佩绅取道汉江,赴陕“候补”,后又应席宝田之邀赴贵州,支援席宝田平息苗乱。同治七年,被派往安顺郡摄政。九年,奉命去江苏、浙江一带筹集军饷。光绪元年(1875),易佩绅终因军功卓著,朝廷正式下诏,署理贵东道。易佩绅勤政爱民,铜仁、思南、镇远、锦屏、台江、剑河、黎平各州县,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根据调查所得材料,制定出治理苗地的方略:“通下情,除壅蔽,杜贪墨,息纷扰。先有以安民生,服民心,而后可施移风易俗之政。”易佩绅选取《诗经·民劳》篇中的题旨,把自己办公的衙署大堂,取名“可堂” 并赋诗一首高悬堂上,警策自己:

廿载烦冤气,千家惨痛声。小康今汽可,大乱昔谁生?但不诡随从,斯无寇虐萌。民劳诗说在,常愿共平衡。

易佩绅治理贵东六年,光绪七年(1881 年),调任贵州按察使。以后又任四川布政使,时间不长,因和陈宝不合,称病还乡。光绪十二年,受慈禧召见,次年被调任苏布政使。他虽遵命赴任,但从政热情已退。以后,以老病之躯隐居九江的能仁寺旁,直到去世,由其子易顺鼎扶柩归葬龙阳。

易佩绅主要著作有《函楼诗钞》十六卷、《函楼词钞》四卷,在近代湖南文学中有一定地位。其诗不主宗派,以直抒胸臆、议论风发见长。易氏俗有“良吏”之称,痛恨贪官污吏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和痛苦,如《声声泪》日:

饿尊正矣沟壑填,幸而存者一息廷。赈灾有议待长官,官待富室输钱。钱未集帐未定,官府日日开华筵。优伶有酒杂管弦,宾朋胥役皆欢颜。腐儒幻想亦何济,悲愤徒增不平气,一歌一哭声声泪。

《湘雅残》说易佩绅“为人豪爽有风骨,诗笔傲岸,一如其人。”其诗歌亦以豪迈流岩、气度飞扬见长。如七言歌行《马当歌》:

太行之险我曾试,轻车健马如平地。吕梁之险今已无,黄河北徙彭城枯。太行吕梁合而一,古云马当险无匹。今来马当亦平平,片帆直破洪涛行。古人岂竟传虚语,无奈平陵有变更。同河可变险可易,人心未必真异。

终审:谭琳琳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