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苞
刘凤苞(1821年一1905年),字采九,武陵县周家店天井村人。青少年时期,师从杨彝珍学习诗文。咸丰七年(1857)补行壬子、乙卯科乡试,以生考中举人。是时,革职回乡的陈启迈在家纂修《武陵县志》,刘凤苞积极参与,担任采编工作。同治四年(1856)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同治七年,授云南禄丰县令。该县已于上年为起义回民攻陷,直至同治九年才被清军收复。刘凤苞称自己“捧边庭,从事于波涛兵之间,更历忧患。”同治十一年至十三年,任榆城通判。光绪元年至三年(1875年一1877 年),任蒲门同知。光绪四年至十年,任沅江直隶州知州。之后,官云南补用道,领二品衔。约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致仕回乡。刘凤苞为官清廉自守,同情民间疾苦。他在《宿莫郎站题示民》诗中写道:
粥家风是故吾,况兼痛痒切肌肤。何尝一饱寻常事,试问民间饭熟无?
刘凤苞晚年不顾高龄,仍积极从事地方文化和教育事业。回乡后,即应桃源知县余良栋之聘,担任桃源县志的纂修。该志于光绪十八年刻板印行。在修志时,刘凤苞对明代公安派著名作家江盈科的诗文作品进行搜集整理,并编入县志。粗略统计,诗有六十六题八十五首,文有一十一篇。不久,应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之邀,担任岳麓书院主讲。数年后,又担任当时长沙三大书院之一的城南书院的山长。辛亥革命元勋程潜是其得意门生,曾在回忆录中对先师表达崇敬与感激之情。但此时刘凤苞的思想明显偏于保守,一向处于“人世炎热之外”的学者,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7月,应王先谦、叶德辉等人之邀,联名向巡抚衙门递《湘绅公呈》,攻击梁启超为总教习的时务学堂,反对康梁变法。光绪二十九年,任湖南师范馆监督,次年离职。光绪三十一年,病逝。
刘凤苞对《庄子》情有独钟,自幼爱读,后“南帆北马,携是书以自随”,“簿书之暇,把卷沉吟,机有所触,笔之于书”。历时数年,著《南华雪心编》。今人称该书为“成就最大水平最高,可谓前无古人,未见来者”的“庄子散文研究的集大成者”。刘凤苞还著有《晚香堂诗抄》五卷行世。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