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常德资讯>图片新闻>详细内容

“三改四化”之城市记忆 “路改”六问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13-09-02 09:10 来源:常德政府网站

  
  皂果路与柳叶大道交叉路口效果草图
  
  改造前的朝阳路
  
  朝阳路效果草图
  
  正在进行地基开挖,准备铺设地下管线的沅安路
  


  1


  他们每天都会出现在城市的不同街道,对每一条小街小巷,甚至每一个井盖都了如指掌。作为市政公司维护一部的工人,他们对地下的常德应该也是最熟悉的。但曾志刚说,他并不了解。在抢修排水管道或者维修人行道时,他们经常一铲子下去就挖到了电力、燃气等各类管线,产生了不必要的矛盾和不便,有一次挖断了紫桥社区的一根主电线,直接导致一万多户居民集体停电。对此,市政公司维护二科经理张杰说,按规定,管线入地有一个深度限制,必须埋到地下50至70厘米的距离,但是现在的管线很多只埋到20至30厘米,最浅的只埋了十几厘米,并且各自位置不明确,经常导致“你挖到我的,我也挖到你的”局面。另外,许多有严格安全间距的管源线甚至共线共井,交叉在一起,像一张看不见的蜘蛛网,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市公用事业局排水高级工程师田忠义接受采访时表示,地下管线是城市的血脉,然而目前的地下管网中,多数管线“各自为政”,不仅线网交织复杂,维修起来也很不方便,这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城市道路要经常“开膛破肚”。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城市品质,就要建立一流的地下管网。现在,许多大城市都在新城区规划实施共同管沟,这是城市前瞻性和科学性规划的体现。我们的想法是,在主干道和新城区拓展的地下主干网统一规划综合管沟,统一建设和管理,地下给水、排水、污水和燃气管线出了问题,维护检修人员可以轻松进入管沟排查、维修;在小街小巷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管线入地。另外,城市的雨污分流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现在,整个城市的市政管网的雨污分流达到了80%,而社区不到20%,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改造,完善排水管网和地下通道,让雨水直接排到河流中,污水汇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2


  市民刘军家住在鸿升圆盘附近,几乎每天都会驾车经过鸿升圆盘,经常看到圆盘边发生车辆刮擦事故。在刘军看来,这都是因为驾驶员不按交通规则,随意在圆盘内变换车道造成的,如果遇上几辆车在前面因为变换道发生拥堵,总会有数辆“不安分”的小车一拥而上,想趁机超车,结果造成交通事故,引发路面拥堵。谈到在城区干道上行车,刘军告诉记者,平时开车时,因为武陵大道、洞庭大道的车流量大,加上很多线路的公交车都会在这两条主干道上行驶,尤其是在十字路交叉口,因为要选择行驶方向,很多时候都会形成小车和公交车抢道的局面,自己曾亲眼见到多次小车与公交车因抢道发生刮擦事故,造成沿线堵车的情况。
  对此,市交警支队宣传中心主任陈四新告诉记者,类似圆盘路这样缺少交通信号灯的交叉路口,经常因为司机驾驶车辆时为抢速度形成冲突点,极易造成交通事故和拥堵,从而引发连锁效应,导致周边路段发生大面积拥堵。采用交通信号灯控制交叉路口车辆通行,一是能有效地进行科学的交通组织,通过对路口实地上下班高峰期的车流量计算,根据不同道路的车流量及通行能力,进行科学的通行配时;二是能有效回避冲突点,让各通行车辆各走各的路,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交通事故发生后的责任划分也能更加明确。


  3


  市民杨扬是一名普通的上班一族,平时上下班经常会以公共自行车为代步工具。在他看来,骑自行车上下班虽然方便,但也有头疼的时候。“很容易和机动车发生刮擦。”杨扬告诉记者,因为市城区大部分路段都比较窄,没有给自行车专用的车道,尤其在上下班的骑行过程中,因为车流量很大,即使骑行速度不快,也很容易出现和机动车抢道的情况。如果能设立一个自行车专用道,不仅能让骑自行车的市民安全得到更多保障,同时也能缓解因自行车和机动车抢道而带来的交通拥堵情况。
  对此,777家政服务公司的总经理余露表示赞同。他认为,最好能在人行道上设立自行车专用车道,不仅因为市中心城区各条道路本身就比较窄,如果在机动车道两旁单独划分自行车专用车道,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发生机动车行驶到自行车专用车道的情况;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机动车习惯性的将车违章停放在道路两旁,人为造成自行车专用车道的堵塞,逼迫自行车不得不行驶到机动车道或者人行道上,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同时,余露认为,设立自行车专用车道,将能鼓励更多人采用骑车出行的方式,在提倡绿色低碳出行理念的同时,也能促进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建设发展,对打造城市慢行系统能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在余露看来,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慢行系统的发达与否标志着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的高低。


  
  4


  从广州回到常德开车已经4年多了,但28路公交车司机彭万元还是有些不适应。从农资大市场开往公交总站,规定40分钟一趟跑完全程27个站点,车子的均速只有20多码。28路车的线路大都在人民路、建设路和朗州路这样相对狭窄的次干道上,加上车身长达11米,车宽2.5米,车高有3.5米,让他每趟车都瞪大了眼睛,一不留神就有可能刮到别的车,尤其是刮到体积同样庞大的别的公交车。另外,道路的坑洼不平也给他造成不少麻烦,“如果经过一个路荡波及车身时,许多没站稳的乘客都不会去怪路不好,只抱怨我们司机没开好车。”鸿升圆盘没拆之前,经常发生车祸事故,彭万元更不敢掉以轻心,因为按照相关规定,小车在圆盘享有优先通过权,如果发生碰撞,大车会被首先追责。最让他闹心的是堵,他说,一天从丹阳天桥过8趟,4趟都会堵在那。
  对此,负责“路改”设计的市规划设计院市政设计室主任傅关平表示,第一批改造之后,就能实现部分像彭万元一样的司机的心愿。以洞庭大道为例,按照规划,将在机动车道靠近非机动车道一侧设置公交专用车道。而武陵大道则把现有两侧非机动车道改成机动车道,在靠近分隔带一侧设置公交专用车道。而站点就设置在原非机动车道靠近人行道上面。为什么不按以前的站点设置呢,因为非机动车道改成机动车道之后,行人从人行道穿过机动车道,再到机非隔离带,再到站点上坐公交是很不安全的。靠机非隔离带这边做公交专用车道,靠人行道这边做慢行车道,两者也比较好融合,很大限度上体现了公交优先的原则。未来城市主干道都将建立公交车优先车道,相连成网,方便市民的出行。再者,经过改造之后,主次干道都会经历一次脱胎换骨,给市民一个全新的体验。


  
  5


  “差点出事故。”事情已经过去4年多了,金雨蒙直到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些后怕,作为一名外地人,金雨蒙介绍,2009年因为工作业务,曾经自驾车来到常德,当时进入常德市区的时候已经到了夜间,在准备过一个路口右转时,因为道路右边的灌木又密又高,看不见转弯处人行道上的情况,差点在转弯过程中撞上一名准备过街的市民,幸好因为对道路状况不熟悉,车速比较慢,才没酿成交通事故。
  市建筑规划设计院景观设计室主任戴亮告诉记者,城市绿化并不是越密越好,应该按照美的原则来绿化城市,花色品种、栽种密度,都应与道路和街区形成和谐关系。目前市城区很多十字路口绿化多,有的是栽植到固定绿化带中,有的是可以移动的大型盆栽,导致路口的通透性不足,随着城区车流量的增加,尤其在夜间,经常会发生车子开过去或者转弯的过程中,行人突然从道路两边冲出来,增加了行车的风险。戴亮表示,在此次“路改”过程中,对道路两旁的绿化带主要是做提质性的改造,将会保留现有长势比较好的行道树,此前栽植有灌木丛的,将会对其进行修剪,以提高道路两旁的通透性,提高行车安全,要保障司机坐在车内能看见道路两旁人行道上的行人。除此之外还会针对每条道路的绿化现状、道路功能及景观要求进行整合统一,做到一街一景,各具特色。


  
  6


  1997年的士司机余乐明刚开始开出租车时,常德市城区的小车总数在2万台左右。那时候只有洞庭大道等几条主干道,在他的记忆中,洞庭大道以北都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后来才增加了育才路和滨湖路以及朗州路。这也构成了老城区的交通主框架,但是目前市城区的小车保有量达到了数十万辆,以前的道路不变,车辆却增加了十几倍,交通的压力可想而知。余乐明叹了口气说,路况不好,驾驶员又是新手,哪天不在路上碰个车祸还真称得上是新闻。今年春节,他硬是在沅江大桥上堵了3个多小时。为了赶时间,他经常穿梭在一些小街小巷中,一中门口的小巷子、贾家湖巷子、丹阳路里的巷子,他都如数家珍。8月12日,洞庭大道至朝阳路段改造通车后,他专门开上去试了试,“感觉非常棒,有点像飞机场,希望以后常德的路都是这个样子。”
  在不断地研究与工艺完善中,城市建设者们发现,使用黑色的沥青混凝土改造路面,比白色的水泥路有很多好处。首先是沥青路面性柔,车辆行驶不颠簸,交通噪音很低,有利于延长车辆轮胎、避震系统的寿命,并且减少行车时的眩光影响;其次是热辐射低,热辐射水平约为水泥路面的40%,因此即使是大热天,行人行走也不会感到太热。市民担心沥青路面会随着温度升高释放有毒气体,对此,市公用事业局副局长苏毅解释,我市“路改”用的是石油改性沥青,工艺历经多次更新换代,噪音小、降气温、更防滑,更耐受严酷的高低温气候条件,市民不必有任何担心。

 

(编辑:曾  芳)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