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常德资讯>常德要闻>详细内容

常德丝弦传承路径探析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5-09-09 07:35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涂露霞 黑小平 杨西薇 陈云 梁杜亮 周辰慕

常德丝弦作为湖南常德地区的传统曲艺形式,已有数百年历史,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常德市考察调研时指出:“常德是有文化传承的地方,这里的丝弦、高腔、号子等要以适当载体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然而,因时代冲击、人才匮乏、艺术多元化等因素,常德丝弦传承面临新的挑战。探寻常德丝弦的传承路径,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生动践行,也是每个文化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一是以正立身,以新致远。“正”是一门艺术存在的依据和价值,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显著特征。只有把“正”守好,才有安身立命之本,才能在不断的创新手段面前不失本真。常德丝弦的传承首先要坚守艺术本体,在守正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创新才能不断适应新时代,保持艺术鲜活的生命力,也才能更好地发展传承。常德丝弦的创新可以在作品内容上,表现新生活,表达新思想;在表现形式上,积极探索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年轻受众;在音乐上,既可以加强曲牌内的融会贯通,也可以进一步探索与其他音乐风格的完美搭配;在审美上,发挥曲艺听觉艺术的主体作用,注重视觉审美,在服化道效等舞美设计上增光添彩。

二是实施人才提质工程。壮大黄士元戏剧曲艺创作工作室人才力量,积极吸纳青年创作人才,构建人才梯队,鼓励老中青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团队创作力量。举办高质量的创作研讨会、创作培训班,提升创作能力。通过组织曲本创作人员观摩表演、参与节目编导等方式,加强创作人员对常德丝弦舞台表演的认知和对表演人员艺术特质的了解,实现量身定制、精准创作。培育常德丝弦表演名家,夯实专业功底,定期进行集训、汇报演出,提升表演水平。加强对常德丝弦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和武陵区文化馆表演人才的管理,打破区域壁垒,整合优势人才资源,将传承工作做深做实。

三是建立学校教育制度,培植后备力量。目前常德丝弦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传承人培养数量十分有限。而丝弦进校园及各类专题培训班的授课又缺乏量化考核,且具有一定的临时性、短暂性,传承效果微弱,无法成为孵化人才的稳定摇篮。放眼全国,苏州等地开设了专门的职业学校,培养曲艺后备力量,为当地曲艺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从专业地位来看,如今,全国开设曲艺相关专业的院校已有十来家,曲艺相继被列入高等教育本科、研究生专业目录,曲艺的教育路径已经打破了职教天花板。这意味着建立常德丝弦的学校教育制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应时代和社会所需,将成为丝弦传承的重要保障。

四是培育消费市场,形成文化产业。充分利用曲艺灵活机动的特质,鼓励常德丝弦走进茶楼、坊间,从舞台表演深入群众日常,营造听丝弦、爱丝弦、学丝弦的良好氛围,引导居民形成文化消费习惯,打造常德丝弦文化产业链。借助文旅融合平台,在赋能旅游的过程中实现常德丝弦的商业价值,可以开展常规化的商业演出,还可以利用常德丝弦跳进跳出的特点,与游客互动,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对常德丝弦的兴趣,让常德丝弦成为游客消费的必选项,让市场化成为常德丝弦活态传承的重要引擎。

五是科技赋能,推行创意传播。在传统媒体宣传基础上,借助现代技术,利用新兴媒体,大力推行创意传播,多渠道、多平台、多角度宣传展示常德丝弦。支持常德丝弦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做好线上直播和短视频宣传,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寻找精准受众,制定内容计划,通过常德丝弦赛事、国内外交流展演等活动契机,进行创意策划,打造明星主播,实现常德丝弦的“破圈”,扩大常德丝弦影响力。激活常德丝弦数字资源,利用线上互动、沉浸式参与体验等方式,让常德丝弦在网络传播中实现传承。

终审:晏紫卉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晏紫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