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常德资讯>常德要闻>详细内容

将善德文化融入城市肌理——北京经验启示下的常德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创新研究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5-09-01 07:43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 罗立群 王超

本文系2025年度常德市社会科学课题“文旅融合视角下常德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利用对策研究——基于北京的五种修复利用模式”(课题编号:CSP25JC200)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与文化同质化风险加剧的当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成为彰显城市独特品格、延续地方文脉的关键。常德作为浸润沅澧文明的古城,拥有以“善卷让王”“屈原行吟”为源流的“善德文化”,这是其打造文化标识的核心资源。借鉴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宝贵经验,深度激活“善德文化”,是常德实现文化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深度融合的核心经验,在于坚持以人为本、文化为魂,以“有机更新”替代大拆大建,通过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改造,既守护历史肌理,又提升生活品质,为常德提供了多维度参考。

空间重塑上,北京注重保护肌理与品质提升并行。如杨梅竹斜街修复时,尊重原有社区结构、保留大量原有居民,选择性引入设计师工作室、非遗工作坊等新业态,推动新旧文化在空间与功能上共生。文化融合方面,北京着力传统资源的当代转化,东四三条至八条作为国家历史文化保护区,保存着元大都胡同肌理,修复中把东四四条77号院打造成胡同博物馆,还原四合院及古建筑元素,以新旧共生面貌吸引关注。业态调控上,北京建立明确机制,用负面清单限制不符商业形态,同时培育“文化+”业态,如前门北京坊引入PAGEONE 旗舰书店、MUJI 酒店等,成为文化与潮流交汇点。技术赋能层面,北京运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文化遗产,通过三维扫描、建模为历史建筑建档,构建智慧管理系统实现人流监控、智慧消防,还开发 AR/VR 数字导览,让历史文化传播更生动。

立足“善德文化”,常德可从多方面探索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深度融入策略。构建“善德文化”主题旅游线路是重要一环,需将现有景点系统整合,以“一条文化主线、多条体验线路”,编织成讲述常德善德故事的网络,打造“从上古大德到近代英烈,常德人的精神谱系”叙事脉络。其中,“寻根溯德”文化探源线串联善卷故里、德山、屈原公园等景点;“诗书传德”文脉体验线连接中国常德诗墙、常德诗墙公园、白马湖文化公园等景点;“山水蕴德”生态感悟线涵盖桃花源、柳叶湖等景点;“市井见德”烟火生活线贯通常德河街、老西门、城头山遗址等景点。

同时,要让重要景点突出“善德文化”特质。德山作为“善德文化”发源地,需强化核心地标,在登山步道或核心广场打造“善德大道”,设浮雕、景墙讲述“善卷让王”等故事,开展沉浸式体验项目与公益讲座,设计统一“德”字标识强化记忆。中国常德诗墙需增强“诗书传德”影响力,开发“诗墙中的善德精神”专题语音导览,举办诗词大会、朗诵会,让静态诗墙变成动态文化课堂。桃花源要凸显“和谐仁爱、天下大同”内涵,在讲解、演出中强化社区伦理,设计“桃花源村民的一天”体验项目,让游客感受道德氛围。常德河街及老西门需突出“诚信守义”商业伦理,引入百年老字号并设“品牌故事墙”,开展“善德商铺”评选,形成正向激励与消费指南。

借鉴北京经验,深度融入“善德文化”,常德各景点将不再是分散珍珠,而是被“善德文化”金线串联的璀璨项链,向世界讲述清晰、动人、独一无二的常德故事,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真正实现保护与活化的有机统一。

终审:晏紫卉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晏紫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