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的“常德解法”
“以前每到暑假就扎堆办升学宴,一天赶两三个场都是正常的。现在不时兴大操大办了,不用随礼,经济压力也小了很多。”近日,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白鹤镇郑家河社区居民王女士谈起身边的变化深有感触地说。
在沅澧两水交汇的沃土上,常德获得湖湘文化与荆楚文化的双重滋养。历史上“十年九灾”的生存困境,催生了守望相助、重情尚礼的深厚民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攀比和奢靡之风渐起,原有的“礼尚往来”异化为沉重的人情消费负担。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近年来,常德市将移风易俗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建章立制、榜样引领、文化浸润,“移”走人情负担,“移”入文明新风。
建章立制 破除陈规陋习
夏日的一个傍晚,石门县夹山镇杨坪社区的公示栏前,居民们对着新贴出的“红榜”热烈地议论。“老陶家又上‘红榜’了!”“他们家红白喜事从不收礼,能坚持下来真不容易!”大家交口称赞的“红榜”,源于夹山镇为1.36万户家庭建立的“家庭文明档案”。
夹山镇曾是一个移民大镇。2009年,因皂市水库建设,库区3000多名移民迁至镇上居住。“那时候,搬新家摆酒席的风气特别盛行。”夹山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钟克宏回忆道,“搭拱门、放鞭炮、挂气球,大家相互攀比,排场越搞越大。”村民不仅要掏钱随礼,还要耗费大量精力去帮忙,经济和精力双双承压。
为扭转这一风气,夹山镇重新挖掘“格言治家”的传统治理智慧,创新建立“家庭文明档案”制度,用“红榜”表彰善行义举,用“黄榜”警示不文明行为,用“黑榜”记录违法犯罪劣迹,以“红榜”树典型、扬正气,以“黄榜”“黑榜”促反思、抓整改。该制度明确:凡违规整酒(婚丧嫁娶以外的整酒行为)、超规摆席、乱搭拱门、燃放鞭炮等,均记“黄榜”一次。如今,“争上‘红榜’、守护家风”已成为当地群众的普遍共识。
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重在建章立制,让文明规范落地生根、常态运行。近年来,常德市强化顶层设计,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制度约束体系。
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常德市推行移风易俗“五制”实施方案》《常德市农村红白理事会建设规范》等一系列文件。纪检监察部门利剑高悬,严肃查处并通报党员干部违规整酒案例,形成有效震慑。在乡镇层面,设立“人情风”举报热线,组建专班开展动态巡查和定期暗访,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在村级治理中,全面推行道德“红黑榜”评议制度,凡因高价彩礼、厚葬薄养、大操大办等被列入“黑榜”的家庭,将在评优、政审、信贷等方面受到限制。
目前,常德市169个乡镇(街道)、2263个村(社区)已实现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全覆盖,各村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策”,明确酒席桌数、菜品规格等标准。同时,“乡村道德银行”“文明超市”等创新奖励模式在各地推广开来。
榜样引领 培育文明沃土
“整酒这事儿,排场越大越亏本,大家要把这个账算明白!”在临澧县四新岗镇久丰村,几位老人坐在屋场上,掰着手指头,耐心地跟大伙儿算起了“人情账”“经济账”。
在常德,像这样善讲“土话”、深谙“乡情”的乡贤,正成为推动移风易俗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或是村中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教师等“五老”人员,或是心系桑梓的返乡能人、退休公职人员,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如春风化雨般带动乡亲们转变观念,自觉摒弃陈规陋习。
文明新风的生根发芽,离不开先锋的示范与引领。在武陵区东江街道新坡社区的公示栏里,党员干部签订的《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承诺书》格外醒目。这背后是全区1.3万余名党员和公职人员共同的郑重承诺:移风易俗,从自身做起,红白喜事带头报告、带头简办。鼎城区组建“鼎城有理”宣讲团,党员们化身屋场会上的组织员、新风尚的宣讲员、好家风的示范员,通过4000多场“屋场夜话”活动,成功调解近2000起矛盾纠纷,有力推动全区打造2800余个“无信访屋场”与“平安屋场”。
榜样,并非遥不可及,往往就在身边。
“娘在床前笑一笑,比啥排场都强!”在津市市药山镇杨坝垱村第六届“传承好家风 点赞好邻里”敬老孝亲重阳节活动现场,村民老李手握话筒,动情地讲述八年如一日侍奉患病母亲的点滴日常。话音刚落,台下已是掌声如雷。“孝亲敬老不是喊口号,是实打实的行动。”村支书望着乡亲们感慨道。如今,村民办丧事讲排场、比阔气的现象越来越少,而“文明家庭”“好儿媳”“好公婆”等一系列评选活动,正让这些可亲、可学的身边人、身边事,成为照亮乡风文明的一盏盏明灯。
作为全国首批婚俗改革实验区之一,澧县持续探索简约婚俗的新风示范。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庄重简约的集体颁证仪式、清新时尚的集体婚礼逐渐替代繁文缛礼,已有300多对新婚夫妇积极响应“低彩礼、零彩礼”号召。这股清雅务实之风迅速吹遍常德。今年5月20日,“520浪漫武陵·此生有约”暨武陵区简约婚俗公益推广活动举行,新婚年轻人与携手数十载的金婚、银婚夫妇同台,在亲友的见证下宣读了简约婚礼倡议书,共同抵制高价彩礼、倡树文明婚俗,传递出“爱情本无价”的纯真信念。
文化浸润 新风落地生根
“党员干部先行动,移风易俗是心声。善行义举四德榜,风清气正润我村……”在汉寿县蒋家嘴镇紫阳冲村,一曲悠扬的常德丝弦《移风易俗七字歌》,用最地道的乡音,唱进了乡亲们的心坎里。
在安乡县安全乡的田间巷陌,大喇叭里传来节奏明快的方言快板,文化墙上绘着朗朗上口的标语“不要彩礼和嫁妆,自己家业自己创”“选婿图个好郎君,不要彩礼和订金”……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句子,像种子一样悄然在村民心底扎下了根。
文化的滋养,贵在润物无声、细水长流。在常德的广袤乡村,农闲时节的戏台和屋场总是人气最旺的地方。“送戏下乡”的锣鼓奏响移风易俗的新乐章,“送电影下乡”的光束映照文明新风的动人故事。一年来,上万场文化活动浸润乡间——有专业文艺院团奉献的2000余场精彩演出,有传播智慧新风的300余场知识讲座,更有群众自编自演的4000余场文体活动,文化的清泉持续涌动,深深融入日常生活的肌理。
这滋养,也离不开坚实平台的支撑。走进常德经开区石门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只见活动预告栏内总是被贴得满满当当:理论宣讲、文艺汇演、移风易俗课堂……这里不仅是乡亲们了解政策的窗口,更是涵养文明新风的精神家园。如今,这样的家园已遍布常德城乡——市、县、乡、村四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面建成,实现全域覆盖。在省、市级文明单位的结对帮扶下,优质资源持续下沉基层。澧县“幸福有澧·简约唯美”“军民鱼水情·共筑幸福家”等活动品牌日益响亮。全市组建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2213支,设立村(居)妇女议事会2063个,它们已成为激活基层治理、传播文明理念的重要力量。
常德的实践深刻启示:移风易俗,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其精髓在于把握“破”与“立”的平衡,在于“情”与“礼”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既需要依靠制度的刚性约束来端正风气,也离不开文化的柔性浸润和载体的坚实支撑;既依靠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更关键在于激发群众的认同与自觉。
当《移风易俗七字歌》的旋律回荡在沅澧大地,当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灯火在暮色中点亮,我们看到,移风易俗的精神根系正深植于这片沃土,而其蓬勃的枝叶,则向着现代文明之光的方向奋力伸展。在这方浸润着文化活水、凝聚着干群同心的文明土地之上,和美的果实正在悄然孕育。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