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 开创未来
今年8月15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7月份起,本报开设“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专栏,并在纪念日当天推出主题专页,追忆烽火岁月,致敬铁血英魂,弘扬不屈精神。
这是对历史的一次深情回望。常德会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青砖之上弹痕犹在;英雄前辈虽渐渐远去,但精神火炬生生不息。我们仿佛仍能听见枪炮轰鸣,看见烽火狼烟,无数常德军民用生命和热血诠释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与坚韧。
这也是对未来的一次响亮宣言:历史不容忘却,精神必须永续。历史深刻启示我们,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物质力量的积累,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这种在血与火中淬炼出的抗战精神,是常德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激励我们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
然而,真正的缅怀从不只是一时的仪式感,也不止于献花和默哀,历史的传承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创新教育形式,让历史“走近人”是关键。改变传统单向灌输模式,开发体验式、沉浸式教育项目,例如在常德会战遗址等地设立实景教育基地,通过历史重演、角色扮演等方式,让青少年亲身感受历史情境。推动“英雄故事进课堂”项目,邀请研究专家、后代亲属讲述生动故事,使先烈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陌生名字,而是有情感、有温度的生命个体。
深化历史研究,让史料“活起来”是基础。常德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建议组织专业力量对相关史料进行系统整理,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本土英雄数据库。同时鼓励口述史研究实践,抢抓时间窗口记录抗战老兵的亲身经历,让历史有血有肉、可感可触。
当然,对历史最深刻的缅怀,是让抗战精神真正融入城市血脉和百姓生活,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基因。它体现在医护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奉献中;体现在基层干部扎根一线、解决民忧的担当中;体现在科研人员潜心钻研、攻坚克难的执着中;体现在劳模工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坚守中。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在改革攻坚的第一线,在服务群众的最末端,每一个恪尽职守、奋发有为的常德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延续着伟大抗战精神,书写着新时代的奋斗史诗。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唯有让纪念成为常态,让精神照进现实,英雄们的丰碑才能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历史的薪火才能永不熄灭。在回望中铭记,在缅怀中奋进,我们必将书写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常德发展新篇章——这是对历史最深沉的告慰,也是对未来最有力的承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