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常德资讯>常德要闻>详细内容

常德市民自创歌曲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小记

米粉藏烽火 一曲记家国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5-08-18 07:42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郑彦

常德米粉是常德的一张美食名片,但你知道吗?一碗米粉的背后,其实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烽火记忆。8月15日晚,市民刘波、谢勇政创作的抗战文化歌曲《一碗米粉一座城》在城壕湾·胜利之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晚会上首次演出,向观众传达了一碗米粉饱含的家国情怀。

以一种个人方式

宣传抗战文化

《一碗米粉一座城》的词作者刘波是常德市环境卫生工作协会党支部书记。“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常德是一座英雄之城,但我们对抗战文化遗产的挖掘还不够。”8月11日,刘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想以一种个人方式纪念和宣传抗战。

他去图书馆、档案馆查阅常德会战的史料,发现了几段与常德米粉有关的记载:

城郊农民李长福夫妇冒死穿越日军封锁线,将20斤米粉和腊肉藏于板车内送入城内,途中李妻中弹牺牲,临终前抓紧米粉袋子说:“让娃们吃饱了打鬼子!”(据《常德保卫战亲历者回忆录》)

常德会战期间民众积极为守军送粮,现存国民革命军第74军57师战报提到“十一月二十五日,炊事班于中央银行废墟中寻得米粉二十斤,分煮予伤员”。(据《第六战区后勤档案》)

一个念头从他脑海中冒出:“常德米粉是我们老百姓的家常美食,我何不将米粉和抗战结合起来,创作一首歌曲,让常德百姓以传唱的形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激动之余,他撸袖提笔……于是,一篇题为《一碗米粉一座城》的词,从笔端流淌而出。

“真正的创作时间就三四天。”刘波说,自己长期关注常德抗战史,并做过一定研究,创作时,感觉“有很多话想说”。

这些“话”,凝固成了沅江、石磨、柴火灶、酸豆角、米粉……这些刻在常德人骨子里的生活意象,被植入到抗战背景中。8月15日晚演出现场,当“让娃们吃饱了打鬼子”的旋律响起,台下观众神情肃穆。有白发老者默默拭泪,而被大人抱在怀里、扛在肩头的垂髫稚子,少了平日的嬉闹,眼里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沉静。刘波说,“秀兰的酸豆角坛子响,战士的钢枪暖了膛”这句歌词,正是源于李妻临终前的话。

既要优美深情

又要具悲壮色彩

“我一看,就觉得这个题材很好!以常德米粉为切入点来创作抗战文化歌曲,我印象中还是头一次。”8月12日,谢勇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和刘波于今年7月中旬通过朋友介绍认识。谢勇政是民办文艺团体常德市海燕歌舞团的艺术总监,也是有30年音乐创作经历的自由音乐人。数次交流后,他俩心照不宣,决定合作一首公益性的抗战文化歌曲。

谢勇政表达了自己对歌词的理解。“竹篓里藏着那全城的希望”,这不是空洞地支援前线,竹篓是送米粉的工具,在歌词中成了民众与守城士兵的情感纽带。“秀兰的酸豆角坛子响”,用一个具体的人名(呼应历史实录中送粉的夫妻)和家常物件,让常德会战这个宏大历史事件变得可触、可感,也让历史从教科书走进街坊故事,听众很容易从这样的细节中产生对家乡人守家乡的共情。而“秀兰”,只是常德会战中以个体行动托举守城大业的万千常德百姓中的一个代表。

“他的词很有感染力,我谱的曲一定要与词的意境吻合。这首歌曲的旋律既要优美深情,又要具有悲壮色彩。”“我的音乐动机源于常德地花鼓这种本土民间小调,但做了一些变化处理。”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经反复斟酌,几易其稿,谢勇政完成了《一碗米粉一座城》的谱曲。

“主歌部分语言质朴,曲调平缓优美;副歌部分旋律激情澎湃,与常德地方音乐的节奏感交融。”湖南文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声乐副教授曹凤试唱后表示,歌曲很接地气,有一幅幅画面在眼前铺展的感觉。

常德是一座

有良心的城市

个人记忆里的苦难,与历史长河中的悲壮交织,让这首歌曲有了厚重的底色。

谢勇政是20世纪60年代生人,老家在常德经开区石门桥镇。他记得童年时,学校忆苦思甜课上,一位妇女捧着亲人被日军杀害时浸血的上衣,一字一泪地讲述1943年日军入侵时常德百姓遭受的迫害。外婆也曾对他念叨:“鬼子不光杀人,还抢粮食,进了屋翻箱倒柜,把吃的全掳走,你说可恶不可恶!”这些记忆让他深知:屈辱的历史不能忘。

在刘波看来,送粉故事是抗战精神的缩影。1943年常德会战中,8000“虎贲”将士与日军殊死搏斗;而常德百姓筹集运输粮草,协助挖掘战壕,投身后勤保障,积极支援前线。将士与百姓同仇敌忾,共同以血肉之躯展现民族大义。这正是抗战精神的核心——这座城,当之无愧是英雄之城。

这种精神的传承,在文化创作中可见一斑。常德文化人周碧华告诉记者,早在抗战时期,常德已涌现大量抗日题材文艺作品。例如1938年,常德进步团体“一致剧社”创作的队歌《一致起来争自由》,便是唤醒民众的呐喊。而新时代市民创作的《一碗米粉一座城》,是对抗战文艺传统的延续与创新:它将日常饮食升华为乡愁符号,让抗战叙事成为“情感锚点”,以本土音乐和米粉为载体,联结“送粉支前”的故事与常德人的集体记忆,避免了说教化的表达。

“当然,地域审美可能限制对外传播,但这种自发创作本身,已足够印证常德是一座有良心的城市。”周碧华说,“市民的抗战文化意识与自觉,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他们的血没有白流!”

终审:晏紫卉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