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常德资讯>常德要闻>详细内容

从血火战场到繁华都市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5-08-17 07:33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曾妮

初秋的一天,在武陵区府坪街道三味书城前的柴意新将军殉国处纪念碑前,75岁的退役军人裴德贵正低头阅读碑文。1943年12月3日凌晨,柴意新将军就在这里,倒在了对日军的反冲锋路上。光阴流转,昔日被战火摧毁的青石板路早已发展为繁华商街,唯有那块静默的纪念碑,仍在诉说着往昔的壮烈。

“当时常德保卫战已打了12天,57师将士从最初的8000多人,打到只剩几百人。柴将军本是国民革命军第74军副参谋长,会战前主动请缨调任169团团长,就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来守常德。”站在柴意新将军的史料展柜前,常德博物馆讲解员崔文斌声音低沉地讲述道。

展柜里泛黄的照片上,年轻的将军目光如炬。1943年11月,常德保卫战进入最惨烈阶段,日军调集十万兵力围攻常德城。时任国民革命军第74军57师169团少将团长的柴意新,奉命死守常德。

“华晶玻璃厂是最重要的据点,他率部用最后的冲锋,换来了师部的成功突围。”崔文斌指着场景复原展区,几度哽咽,“柴将军当时穿的少将制服已被硝烟熏黑,手臂被弹片划伤,渗着血,但他始终站在最前面。”

1943年12月3日凌晨,日军数十门平射炮将玻璃厂轰成废墟,断墙在炮火中摇晃,战士们蜷缩在废墟后,用步枪和手榴弹还击。弹尽粮绝之际,柴意新率领仅存的30余名官兵发起决死冲锋。他们冲出大兴街,在府坪街遭遇日军火力封锁。一发炮弹落下,将军的身影永远定格在45岁。

将军倒下的那一刻,枪炮声渐歇,只留下一座在炮火中喘息的孤城。

“听老同志讲,那时的府坪街是一片战争留下的废墟,到处是断壁残垣。”8月12日,武陵区府坪街道府坪巷社区党总支书记闵常嘉站在人来人往的潮流广场前说。眼前的繁华景象与老同志口中的记忆形成鲜明对比。他在社区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常听单位里的老同志向他描述解放初期的府坪街:“青石板路破碎不堪,碎砖瓦堆得比人高,夜里走在路上,能听见风吹过破窗的呜咽声。”

裴德贵作为土生土长的常德人,虽未亲历那场战争,却听了一辈子关于它的故事。“柴将军牺牲时,我还没出生,父亲总跟我说,柴将军牺牲那天,枪声、爆炸声整夜没停。”老人的声音有些颤抖,“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想象不到当年的苦,你看这街上的车水马龙,这高楼大厦,都是从英雄的血里长出来的。我们当过兵的人更懂这份和平多金贵。”

战争的创伤不仅刻在土地上,更印在世代常德人的记忆里。下南门十字街东北角,新华书店门前的“清同治元年常德府城图”石刻旁,市民朱值宏对记者说:“我爷爷说,当年的战争让下南门这块几乎夷为平地,青石板路都被炸得稀烂,解放初期下南门十字街只有个木头岗亭,交警得不停跑动指挥交通。”

在常德老照片馆泛黄的《常德地区志·建设志》中,这段沉重的历史也被徐徐展开:在1943年那场惨烈的常德保卫战后,这座千年古城几乎被夷为平地——90%的建筑化为焦土,全城仅存三栋完整房屋,街道上布满狰狞的弹坑。

讲解员轻轻翻动书页,指尖停留在1945年11月23日的记载上。1944年,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公墓拔地而起,纪念塔、纪念坊、纪念堂沿中轴线庄严排列。柴意新等阵亡将士的名字被永远镌刻在这里。

硝烟散尽,生活的气息在废墟间悄然升腾。《常德街巷》记载了府坪街从断壁残垣中站起的历程,这个被战争重创的街巷,在焦土上顽强地书写着重生的故事。

1950年,下南门十字街东北角的一间门面迎来了新生——新华书店在此扎根,成为这片土地上最早“复活”的文化符号。

朱值宏记得爷爷的话:“那时候大家憋着一股劲,英雄们用命保住的城,我们得把它建好。”街坊们一起搬砖、盖房,碎瓦堆里渐渐撑起了像样的街道轮廓。

城市的筋骨在集体的手笔下慢慢舒展。1959年,城区街道改造迎来“第一次飞跃”:民主街(现府坪街)街道从8米扩宽至12米,和平街街道从4米拓至8米,推土机铲平废墟的声响里,新砖房在旧址上次第升起。随着人民路、朗州路的扩建,常德的城市框架初步立起。1960年,下南门的汞灯第一次驱散了夜晚的黑暗。1962年,水泥电杆取代了摇摇欲坠的木电杆。1969年,新华书店大楼落成。1987年,11层的常德宾馆拔地而起。废墟之上,城市的骨架正一点点硬朗起来。

“‘三改四化’那阵子,变化更大了。”朱值宏回忆,电线被埋地下,街道铺上沥青,银杏树在路旁扎根,“路更宽了,沥青路面平整干净,路灯亮堂堂的,晚上出门再也不用摸黑。”

常德城加速生长。1997年,电力电缆入地,天空变得清朗。1999年,人民路上建起步行街,成了常德人聚拢烟火的好去处,曾经全市唯一设有交通岗亭的下南门十字街,成了寸土寸金的黄金宝地。

2006年,百米高的阳光鑫都商居楼矗立在柴意新将军牺牲的那片土地上。四周,整洁的商铺与居民楼相映成趣,菜市场里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满街的烟火气,是对“建好英雄守护的城”最好的应答。

砖石垒起的不仅是楼宇街巷,更有一代代人对历史的敬畏与传承。

每年清明,前来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公墓祭扫的人群络绎不绝。常德博物馆里的“常德保卫战”专题展成为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府坪街道定期组织青少年擦拭纪念碑。

80年过去,柴意新将军的名字,不仅刻在墓碑上,更刻在常德人的心里,这份铭记,早已走出纪念碑与博物馆,融入市井烟火的日常,以各种形式在延续。

武陵区东升小学学生梁家骏经常和父母来下南门逛街,十字路口的新华书店是他最喜欢的地方。“我经常在新华书店看书,今天才知道,原来这附近是英雄的牺牲地。”梁家骏说,“现在才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总说‘好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我要好好读书,以后也要保护这座城市,还要把柴将军的故事讲给更多同学听。”

“三味书城前面柴意新将军殉国处纪念碑附近,就是柴意新将军牺牲的地方。”府坪街道三味书城的工作人员周隽妍指着门前的石碑,语气里满是敬意。石碑不大,却总有人驻足凝视。“现在每天经过这里,都能看见孩子们在书店看书,老人在广场跳舞。”周隽妍说,“这应该就是将士们为之拼命守护的明天吧。”

闵常嘉站在社区服务中心的窗前,望着楼下整洁的街道说:“从断壁残垣到整洁家园,从炮火连天到邻里和睦,这些变化,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暮色中,府坪街华灯初上,车流穿梭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常德这座都市,如今灯火可亲,繁华安定。

终审:谭琳琳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谭琳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