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常德资讯>常德要闻>详细内容

在民生底色中绘就城市建设新篇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5-07-28 07:54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夏孟琦

从城市绿化到城市更新,从改造老旧小区到升级地下管网……漫步常德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感受到城市建设带来的惊喜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在中心城区,7月19日、7月21日,《常德日报》头版连续关注了安乡县、汉寿县在城市建设、城市治理上取得的成效,这些成果不仅极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也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要求高度契合,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在常德的生动写照。

“城市发展要更注重存量提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这一要求在常德的老旧小区与公共空间改造中尤为鲜明。2019至2024年,常德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869个,以武陵区金沅雅舍小区为例,通过征求居民意见,修缮外立面、拓宽道路、新增停车位,让居民从“要我改”变为“我要改”;安乡县深柳镇文昌湾社区谢公巷推行“一巷一策”,43户居民主动拆围腾地建停车场,质量不过关的工程被责令返工,最终让巷道从“脏乱差”蜕变为“净畅美”;汉寿县50天内拆除38家机关单位11350米围墙,将曾经封闭的“机关大院”转化为16处街头绿地,让挤占公共空间的“私家菜园”变回9万平方米共享地带……这些实践证明,城市空间的更新,从来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以群众需求为标尺,让每一寸土地都服务于民生幸福。

“建设美丽城市,推动减污降碳”,这一要求在常德的生态治理中落地生根。曾因污染严重被诟病的穿紫河,经过系统治理成为水清岸绿的“城市绿肺”,清晨的晨练者、傍晚的散步人群,让这条河成为居民生活的“幸福纽带”;海绵城市建设让雨水实现“自然呼吸”,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全城铺开的社区公园、小微绿地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从愿景变为日常,空气质量持续刷新历史最优。这些举措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让绿水青山成为了幸福靠山。

“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常德以“绣花功夫”做实民生细节。汉寿县2.2万个免费停车位、38家机关大院敞开大门供群众就近停车,精准破解“停车难”;“全民城管”平台让群众诉求解决率达98%,流动摊贩管理既规范秩序又保留烟火气,电动车管理体系与“林荫骑行道”建设兼顾安全与便利。这些举措看似细微,却直抵群众“急难愁盼”:从冗余杆牌的清理到巷道改造的“五个一”模式,从规范流动摊贩到优化骑行环境,常德将治理融入日常,让城市管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实现了“群众的小事就是治理的大事”。

在城市肌理更新的同时,常德还始终守护文化根脉,践行“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要求。“汉香书吧”“城市驿站”遍布街头,让居民在烟火气中感受书香;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常德河街的非遗展演、谢公巷的文化墙,让老故事在新场景中延续。这种文化滋养,让城市更新不止于“面貌改变”,更在于“灵魂塑造”。当居民在文化墙前驻足、在书吧里阅读、在非遗展演时喝彩,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便悄然生长,这正是“记得住乡愁”的生动写照。

从拆墙透绿到生态治理,从精细服务到文化传承,常德的城市治理实践始终围绕一个核心——民生。正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强调的,城市的高度从不取决于楼宇的高度,而在于民生的温度。未来,常德的建设者们将继续以群众“表情包”为工作“风向标”,以百姓“满意度”为检验“试金石”,在“人民城市”的道路上书写更多温暖篇章。

终审:晏紫卉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晏紫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