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之上——常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工作纪实
同心接力,跨越山海。
从洞庭湖畔,到雪域高原。
是时代召唤的豪迈征程,
更是家国天下的灵魂洗礼。
航拍隆子县城
山岳之宗、江河之源、世界之巅。
这是古老而神秘的西藏,也是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安全屏障。
隆子,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的四大高寒边境县之一。她有高原冰川的巍峨浩瀚,也有繁花似锦、麦浪翻滚的清新秀美;有一家三口两代人2万多个日日夜夜坚持守边的赤胆忠心,也有和风沙斗争半个世纪种出“世界最大人工种植沙棘林”的勇敢坚韧……
1994年7月,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隆子县被确定为常德市对口支援县。
1995年5月4日,青稞吐绿、杜鹃花开的时节,隆子县迎来了桃花源里、沅澧河畔的首批常德援藏干部。这座高原边陲小城,从此成为常德人民遥远而深情的守望。
2020年8月,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并就援藏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
历届常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口援助工作,始终将其作为一份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一项光荣神圣的政治任务。把隆子县当作常德的第十个县区来对待,把隆子县的3.7万各族群众当作常德人民的一分子来看待,全力支持隆子县的经济社会发展。
现任隆子县委书记李宁说,30多年来,在湖南省委、常德市委的大力支持下,10批230余名常德援藏干部人才舍小家顾大家,来到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隆子县奉献青春力量,为隆子县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7月,常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将结束三载征程。在隆子县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援藏队员们发扬“缺氧不缺信仰”的精神,翻越了一座座雪山,跨过了一道道冰川,用点滴行动诠释着信仰和纯粹。
交融·团结一心 守望相助
从隆子县第一条水泥路通车,到山南隆子机场建成;
从乡村结束纯“骡马道”时代,到建成一个个小康示范村、边境小康村;
从教育援藏、医疗援藏相继开启,到中考成绩跃居山南市农村中学榜首,医疗卫生条件日渐改善。
30多年来,常德与隆子的距离越来越近,两地人民的心越贴越紧。
隆子县城航拍全景图
常德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深入推进全面交往、广泛交流、深度交融,以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护民族团结一家亲。
如果没有“常德亲人”,藏族男孩次仁加央也许这辈子都无法挺直腰杆。2024年年初,9岁的次仁加央因感冒咳嗽到隆子县人民医院治疗,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援藏专家、隆子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熊成杰看到了他的胸片,发现其脊柱侧弯严重,若不进行手术治疗,脊柱侧弯角度将继续增大,外观畸形也会更加明显,甚至可能影响心肺功能和生长发育。
熊成杰当即向常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汇报。经过多方协调,次仁加央在最短的时间内被接到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了脊柱侧弯矫正手术。孩子弯曲多年的腰背终于挺直了,身高也增长了3厘米。看着手术成功的儿子,藏族汉子次仁桑旦激动得热泪盈眶。
常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同为次仁加央的手术提供了资金支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还将对次仁加央进行定期回访,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双双援助之手,伸向需要帮助的藏族同胞,更全面、广泛、深入的交流也在两地干部群众之间展开。
常态化互访交流。隆子县先后有干部、农牧民、学生代表等18批次450余人到常德等地交流学习。常德市党政代表团等22批次300余人次到隆子县考察交流。常德市设立了西藏山南籍高校毕业生区外就业基地,推动隆子县农牧民群众和高校毕业生在常德就业。
一次研学之旅,让隆子县中学初一学生拉珍记住了橘子洲头和常德河街。她给自己立下奋斗目标:去湖南读大学。
常态化文化交融。常德丝弦和西藏锅庄舞融合编排而成的歌舞《常德隆子心相连》别有韵味,在隆子县玉珞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展演,受到观众欢迎。悠长婉转的常德丝弦飘荡在隆子高原,别有风情的藏族歌舞走进常德,两地文化交流日益频密。
常德丝弦和西藏锅庄舞融合编排而成的歌舞《常德隆子心相连》别有韵味,在隆子县玉珞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展演受到欢迎
常态化密切交往。医疗义诊“五进”活动形成常态,常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先后开展义诊活动49次,免费发放了价值约30万元的药品,惠及官兵及农牧民群众5096人次。常德市多批医疗专家来到隆子县,为29名藏族同胞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为112名确诊精神病患者开展随访复查……
这场跨越山海的命运交响,永无休止符。许多援藏干部在经历了雪域高原的奋斗之后,都会生出这样一种感受:不仅是西藏需要我,我也需要西藏。
常德市委副秘书长,常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领队,隆子县委常务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熊世成感慨:“援藏3年,我更加深刻地领悟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深刻内涵,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援藏精神实质,这是我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
常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合影
福祉·民之所急 心之所系
用三个半月时间,走遍2镇9乡84个行政村和所有重点企业、县直单位,这是2022年7月,常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来到隆子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
这张用脚丈量出来的“民生地图”,被转化成一份“知冷知热”的援藏项目规划书。
不搞锦上添花,主攻急难愁盼。3年对口援藏项目规划中,农牧区民生改善资金投入占比94.2%。
一口通向隆子河的水井,让列麦乡小学师生告别了靠天吃水的日子。2025年6月10日,列麦乡小学党支部书记欧柱将一面锦旗送给了来学校调研的熊世成,上面写着“援藏团队点亮‘幸福泉’ 雪域校园告别饮水难”。
水井竣工前,列麦乡小学的师生喝水全靠一根水管,水源地在山上。天旱的时候水源干涸,下雨又常常冲坏水管。隔三岔五,教师们就要走一个小时上山维修。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常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为学校新建了机井、管理房、蓄水池及配套的管道工程,从隆子河底引出了汩汩清流。
同时,投资210万元实施的校园安饮工程,让隆子县中学、隆子县小学的2300余名师生也喝上了放心水。
通过校园安饮工程,隆子县中学的学生喝上了放心水
一所修建一新的小学,成为斗玉珞巴民族乡的一道风景线。改建前,学校只能容纳25名学生。援藏资金投入新建教学楼,改造了宿舍楼及其他附属设施,孩子们可以在更加舒适、安全的环境里上学。更重要的是,学校的学位翻了3倍多,搬迁而来的守边居民的孩子读书有了好去处。
距离县城60公里的雪沙乡,绿油油的青稞一片接着一片,在风里摇曳生姿。18.5公里的钢丝网围栏如银龙盘踞在山野,呵护着挺直了腰杆的青稞苗。
每年3至4月份,青稞苗长出来的时候,恰逢山上青黄不接,野生动物经常成群结队下山寻找食物。“青稞苗的根都被啃得干干净净,老百姓颗粒无收。驱赶的方法想过不少,但是仅前一两年有效果,后来动物就不怕了。”隆子县农业农村局干部格桑次仁告诉记者。
去年9月,青稞收割完成后,常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抢在冻土期之前,完成了钢丝网围栏的安装,可以保护2000亩农田的安全。
三林峡谷,溪水欢快地奔腾,一座崭新的水磨坊依水而建,飘出阵阵青稞香。水磨坊是藏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水的落差带动磨坊运转研磨青稞粒,做成藏族同胞的重要主食糌粑。
水磨坊里,钢制磨盘在隆隆声中碾碎的不仅是青稞粒,也是三安曲林乡三林村600多名村民肩挑背扛的历史。“从前村民磨糌粑要去别的村,远的10多公里,最近的也有6公里,现在走几百米就到了!” 村主任扎西次仁抓起一把青稞粒,赞不绝口。2024年,常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投入50多万元,修建了这座水磨坊。
150万元能改变什么?在加玉乡卡布村,1.8公里水泥路给出了答案。卡布村有102户293人住在山上,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砂石路通往村外。因为路况太差,交通事故频发。有小孩读书的家庭,父母必须留在家里接送。路修好后,老人和小孩出行方便了,年轻人外出务工没有了后顾之忧,一条路孕育了双份希望。
斗玉珞巴民族乡加麦村的沥青村道正在划标示标线
壮丽的雪山,碧蓝的湖泊,辽阔的草原,独特的民族风情……令无数人心驰神往的高原美景背后,潜藏着环境的残酷。高寒、缺氧、低压……考验着高原上的每一个人,也伴随着援藏干部们。
在调研路上时常和滚落的山石擦肩而过,这让熊世成第一次感觉到危险离自己如此之近,也让他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多了一份敬重和牵挂。“即使再险再苦再累,当藏族同胞拉着我的手放在他们的额头上表达情谊时,一切都是值得的。” 熊世成说。
在室内开会,说话语速稍快时,常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副领队,石门县委常委,隆子县委常委、副县长匡斌会因缺氧而感到头晕目眩,不得不吸氧缓解。刚进藏不久,在一次重要会议中,担任主持人的他,突然大脑一片空白,怎么也想不起自己要介绍的援藏队友的姓名。
常德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副主任、隆子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毛席国及澧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质安站副站长、隆子县农业农村局专业技术人员华俊杰清楚,每一个援藏项目的落地都不容易。天高路远,有的项目去现场看一次,单程就需要开车5个多小时。他们的使命就是翻山越岭,推动一个个项目尽快完成。
医疗·“软硬兼施” 全面提质
6月10日,隆子县人民医院,来自错那市的藏族少年旦增永培做完了阑尾切除手术。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谭京龙和徒弟索朗边巴一起仔细检查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以往,此类手术需前往山南市才能完成。
藏族同胞就医不再舍近求远,是对隆子县人民医院的信任,也是对“毛医生”们的信任。因为来自毛主席的家乡,所有湖南援藏医务人员都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毛医生”。
2024年6月20日的那一幕,谭京龙记忆犹新。患者索朗德乐因急性重症胆管炎休克,入院时生命垂危。家属要求转院治疗,从隆子县到山南市,要翻越两座5000多米高的雪山,病人很有可能撑不到山南市。考虑到病情的紧迫性和手术的复杂性,谭京龙“强行”把她留了下来。专家团队经几轮会诊,决定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为索朗德乐进行治疗,这在隆子县人民医院尚属首例。经过两小时的手术,谭京龙为病人取出了14颗结石。
半年后,谭京龙上门为患者复诊,索朗德乐将哈达缠上他的衣领:“毛医生,您从阎王手里抢回我!”
常德市“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人员搀扶着刚刚顺利完成白内障手术的藏族同胞
3年来,常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投入6800万元用于隆子县人民医院提质改建和5所乡级卫生院、10家村级卫生室建设,全面解决了隆子县医疗业务和住宿用房紧张的问题。
常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按照轻重缓急逐步配齐设备设施,先后争取国家投资、援藏资金4200万元新建高压氧舱、消毒供应室、核酸实验室、感染楼、待产室、重症监护室,完善血库、病理室、手术室建设,采购64排CT、眼科设备等。
投资400万元建设的隆子县卫生服务中心待产室,极大地便利了偏远地区的孕产妇,为她们的安全分娩提供了有力保障。农牧民孕产妇在待产的时候,提前入住待产室,大大降低了孕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
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管理提质、服务提升上下功夫,常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致力于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留下一座管理科学规范的医院。
加强学科建设。常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扎实推进“一院对一病”工作,重点强化骨科、内科、妇产科等实力较强学科,突破眼科、麻醉科、普外科等较弱的学科,着力提升肺结核、白内障等地方常见病和肺水肿等高原病诊疗水平。
扎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精准落实传帮带教。近3年隆子县有35名医生与援藏医生确定师徒关系。分期分批选派骨干赴常德相关医院和中部战区总医院跟岗学习。3年来,分3批组织医务人员39人次到常德市跟岗学习,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医技水平。
开展医务人员体系化培训。援藏医生分批次、分层次逐步对乡村医生开展医疗能力提升培训,近年已开展12期28批次乡镇医务人员及村医培训班,共培训826人次。
在西藏自治区的县城中,隆子县的医疗卫生条件已跃至前列。邻近几个县的群众都会来隆子县就医,近3年来,隆子县人民医院的就诊人数每年增长10%左右。
常德市“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人员在隆子县雪沙乡开展义诊活动
常德市“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人员来自常德市的各个医疗机构。常德市卫健委科教办主任、隆子县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伍成林抓住每一次下乡义诊的机会,悉心指导村级卫生室的规范建设。
援藏专家王平、宋金珍都是二次援藏。澧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王平培养徒弟“放眼不放手”,尽量让徒弟多锻炼,经常陪伴徒弟值班到深夜。他的学生洛桑旦增进步飞快,有一次为患者诊断出肺栓塞,帮助病人及时转院至山南市人民医院,获得山南市人民医院的表扬;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护士长宋金珍在大女儿高考前3个月选择入藏,负责隆子县人民医院的手术室管理。第一次援藏2年期满后,她牵挂着手术室的提质改造,又一次提交了援藏申请,“洒脱”得不像两个孩子的母亲。
澧县中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陈璐总是认真查看每位病人的病历,并带着病人去做康复训练;进藏的第二天深夜,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主治医师王琼接到紧急通知,医院来了一位大出血的病人。她在黑夜里一路跑过去做手术,全然忘了高原反应的存在,也忘了自己已经很多年没有一个人走过夜路;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李科来到隆子县后,抓住一切空闲时间学习藏语,以便于和患者交流;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病理学副主任医师谭传斌已申请第二次援藏。
2023年4月,常德市“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获得中组部、国家卫健委指导组的高度肯定。
理念·开放交流 人才驱动
培养专技人才、提升开放意识、转变工作理念……在硬件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后,常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将理念援藏放在重要位置。
青藏高原是江河之源,有“亚洲水塔”之称。垃圾简易填埋处理,将留下环境保护隐患。常德援藏工作队投入近900万元推进生活垃圾处理项目,解决了隆子县乡村垃圾“二次落地”和简易填埋等问题。建设垃圾分类点,垃圾转运车定时定点定线路到各个村收集垃圾,对垃圾进行分拣后再转运到填埋场。项目不仅解决了垃圾简易填埋和垃圾二次污染的问题,也改变了藏族群众的生活习惯。大家不再将垃圾乱丢乱扔,村庄变得干净起来。隆子县成为山南市第一个实现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的县域。
突出党政引领,加强干部人才常来常往。隆子县先后有百余名年轻干部、百名“村主干”赴常德学习培训。
常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对接协调常德市蘑菇种植专家赴隆子县开展为期4个月的技术培训,对接湖南省蔬菜种植专家以及印遇龙院士团队到隆子县开展种养技术指导,培训农牧民400余人次,引进印遇龙院士团队驻企指导黑藏香猪养殖。
针对隆子县教育基础薄弱的现状,常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创新推出“全领域覆盖、全过程培育、全方位结对”的“三全”教育模式。从学前教育到中学教育,从课堂教学到课后服务,实现教育帮扶的全领域覆盖;通过制定长期培养计划,对教师成长进行全过程培育;推动两地学校、教师、学生全方位结对,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改建后的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小学成为斗玉珞巴民族乡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教师在隆子县小学讲公开课
同时,《隆子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和《隆子县教育教学业绩奖励实施方案》的出台,激发了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这种创新模式推动下,隆子县教育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县中考成绩由2022年全市农村中学的第八名跃升至第一名。
产业·特色带动 示范引领
1900多万元援藏资金为隆子县的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常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立足隆子县“四黑”(黑藏香猪、黑青稞、黑藏鸡、黑白花奶牛)产业资源,全力支持“四黑”产业做大做强。
帮助西藏隆子县玉麦湘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万头藏香猪标准化养殖基地成功办理屠宰证、新建育种科研中心,使其成为西藏第一家全产业链黑藏香猪养殖企业。玉麦湘藏香猪科研中心的建设,为企业掌控珍贵种质资源,提升养殖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航拍隆子县黑藏香猪标准化养殖基地
投入援藏资金200万元推动热荣乡绵羊养殖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农牧民增收。热荣乡多个农业项目齐头并进,沃塘村上组的新建饲草库、绵羊养殖厂的改造提升,以及加岭村80亩的人工种草项目,有力推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预计绵羊养殖规模将从4200只增至8600只,为农牧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斗玉珞巴民族乡加麦村的黑青稞即将迎来收获季
列麦乡洋兄村、斗玉珞巴民族乡加麦村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发展起乡村旅游。列麦乡洋兄村的千年古杨林下,村主任达娃次仁说:“以前村里的主道全被羊圈占据,现在这里成了网红打卡点!”斗玉珞巴民族乡的“国道经济”正在裂变,G219国道穿斗玉珞巴民族乡加麦村而过,村里的文化广场取代了杂物堆,新建的产业房飘出酥油茶香……
山南隆子机场开通货运业务,常德河街开设西藏隆子特色产品展销馆,隆子县的农特产品出藏销售有了更多通道。
招商工作机制逐步完善,“走出去”“引进来”成为常态。常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积极对接常德市招商促进事务中心等单位,促成隆子县主要领导赴区外招商,促成15家知名企业到隆子县考察投资合作。2024年春,日出东方太阳能集热器生产项目在山南市乃东区轰鸣启动——隆子县首例“飞地经济”诞生,获得国家发改委重点推介。
2024年11月,常德对口援助西藏隆子县三十周年答谢演出在常德市文化馆举行
7月的隆子,生机勃勃,山水多情。
常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队员们即将挥别“第二故乡”,开启新的奋斗征程。蔚蓝如洗的天空下,白云缠绕成哈达;绿色沙棘林护持的隆子河奔流不息,似乎在吟唱着不舍……
这片让无数人魂牵梦绕的高天厚土,这颗耀眼的雪域明珠,是美丽的家园,是深情的牵挂,更是援藏队员心中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