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万只水鸟冬季定居常德,同比增长23.9%!
与2023年相比增长23.9%,去年近7万只水鸟选择在常德越冬!这是记者近日从常德市林业局获悉的最新生态数据。值得关注的是,被称为“鸟类大熊猫”的中华秋沙鸭,自 2007年首次记录以来,已连续17年栖息于沅江、澧水等水域,成为常德生态环境的“活体监测仪”。此外,黑鹳、小天鹅等6种鸟类的观测种群数量均超过全球1%标准。
中华秋沙鸭(摄于桃源县沅水)
观测种群数量超过全球1%是啥意思?
市林业局野保科专业人士解释,这是国际上公认的一个指标。全球1%的标准是指在对某种鸟类进行全球范围内的种群数量评估后,将其全球种群数量设定为一个基准。当在某个特定区域(如保护区或特定观测地点)观测到的该种鸟类种群数量达到这个基准的1%时,就意味着该区域对于这种鸟类的保护和生存具有重要意义。“比如经过科学评估,全球小天鹅的种群数量为2.2万只,那么1%就是220只。如果在某一湿地观测到的小天鹅数量超过了220只,就说明该湿地为小天鹅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对小天鹅的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
鸟妈妈和小鸟(摄于柳叶湖旅游度假区螺湾观鸟湿地公园)
为何常德越来越受候鸟青睐?
数据背后,是一套制度护航+全民参与的组合拳。自去年入冬以来,常德市深入贯彻《湖南省总林长关于开展候鸟保护专项行动的令》(第 4 号),将候鸟保护纳入林长制重点工作。在执法监管层面,林业部门联合森林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清风行动 2025”,持之以恒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行为,加大对餐馆饭店、农贸市场、花鸟市场和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单位等重点场所以及候鸟迁徙通道、关键栖息地等重点区域的巡查检查力度。全市候鸟保护站以“清网清套清夹”专项行动为抓手,今年累计巡护里程达5.3万公里,清除鸟网、猎套、毒饵等非法猎捕工具,严防野外破坏候鸟资源违法犯罪行为。
斑嘴鸭、绿头鸭(摄于安乡书院洲国家湿地公园)
在提升公众保护意识方面,常德通过“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主题活动,向市民普及候鸟保护知识;依托常德野生动物世界成立常德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公布24小时热线电话。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市民主动参与救助的野生动物达23种、37只,配合拆除捕鸟网解救被困候鸟7只,“人鸟和谐”的生态理念正从政府主导转化为全民自觉。
小天鹅、灰雁(摄于鼎城鸟儿洲国家湿地公园)
“候鸟连续多年来常德‘定居’,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常德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进候鸟保护两年行动,拟新建、修缮10个候鸟保护站,同时深化“清风行动”跨部门协作机制,积极发挥社会公益组织、民间团体和志愿者作用,引导社会力量依法依规参与爱鸟护鸟活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