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常德资讯>常德要闻>详细内容

“金牌作家”黄士元的四个坚守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14-07-01 11:35 来源:常德晚报 作者:蒋文辉

  走进黄士元家时正值6月,庭院里的栀子花开得正香。黄士元刚刚完成即将在马来西亚演出的戏剧作品《一颗明珠耀南洋》,已经71岁高龄的黄士元写作时右手有时会止不住发抖,他就用左手紧紧地抓住右手。
  躬耕文艺创作园地50余年,蜚声全国艺坛的农民剧作家,上过央视新闻联播,事迹早已散见于各大媒体。9部专著,46项全国大奖,除了国家一级编剧和常德市“金牌作家”的头衔之外,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实至名归的背后,是黄老无数的汗水和持久不变的坚守。
  坚守鼎城写乡情

  鼎城区十美堂镇公园内,一块大石头上雕刻着黄士元题下《最美不过家乡十美堂》的诗作。作为从十美堂镇走出的全国知名农民剧作家,黄士元一直关注着家乡常德的建设,因切身感受近年来家乡的巨变,情不自禁提笔写下一篇又一篇佳作——《明天最美是鼎城》、《常德的世界真精彩》、《武陵英杰耀中华》、《一颗明珠耀水乡》、《多彩鼎城别样美》、《桃花源里好寻梦》、《神奇的太阳山》等等,这些宣传家乡的文章、作品,大多在舞台上成功演出过,有的在省里得奖,有的在全国拿了奖。
  有人问黄士元,为什么年纪大了还能这么才思敏捷,有时几天就能完成佳作?黄士元回答,灵感是在生活中积累,一瞬间迸发出来的,得益于自己长期坚守在家乡这片热土上。
  当年,黄士元的招工指标是在常德市文化系统,可当时的常德县(鼎城区)政府开会研究之后要把他留下来,他毫不犹豫服从了。其实后来,黄士元还有很多机会可以“跳槽”。有一年,省文联剧协想在全省范围内挑选3名作家,黄士元排名第二,可他却不愿呆在省城;在北京培训学习期间,也有领导赏识他,问他想不想去北京,被他婉言谢绝。按照那时的常理,农村人总想成为城市人,小城市的人又盼望融入大城市,很多朋友给黄士元做工作,劝他往高处走,但黄士元觉得自己家在农村,在这里扎扎实实当了16年农民,农村的各种人和事,已统统装入了他的“生活仓库”,也正是这个宝贵的“仓库”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用之不竭的鲜活储备食粮。黄士元担心,如果离开了这块土地去了大城市,生活会变得单调,即使将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创作的东西也不会有现在的乡土特色。反复思考后,他还是决定留下来。
  如今,黄士元总结一辈子能够做出一些成果来的主要原因就是扎根在家乡土地上,他相信,自己这一步是走对了。
  坚守戏剧不二心

  黄士元说,他永远都记得母亲讲过的一句话:“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喜欢一门事情就要一直坚持下去,鹅卵石都会有翻身之日!”所以,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黄士元对戏剧都是一片痴心不改,不管戏剧当红还是低迷,他始终坚持戏剧创作。
  黄士元从小就热爱戏剧,儿时骑坐在父亲的脖子上看草台戏是他对戏剧最初的记忆。小学时,为
  了当上班上的文娱委员,他在学校登台演三句半,打起快板有模有样。黄士元12岁高小毕业后就参加了农业生产,成为村合作社俱乐部年纪最小的文艺宣传队员。那时,村里有文化的人不多,宣传队需要演出材料,黄士元的高小文化派上了用场。从押韵上口、通俗易懂的民歌小调开始,黄士元逼着自己从生活场景中体会文字的韵味,慢慢地领悟到戏剧创作的独特魅力。14岁那年,黄士元在《常德县报》上发表了他的首篇文艺作品。在旁人的交口称赞声中,黄士元的创作热情被点燃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我喜欢常德的花鼓戏,在花鼓戏中又特别喜欢丑角的戏。”黄士元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中表示,“我这一生中搞喜剧创作都与这个有关系。”
  立志一辈子为农民写戏,写一辈子的农民戏。黄士元在戏剧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最有意义的人生坚守,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最艰难的时期,他一边挨着批斗,仍坚持一边写戏演戏。

  坚守底线拒诱惑
  相对而言,从事戏剧创作要比从事其他文艺创作的周期更长,也更为清贫。黄士元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一个戏剧创作者最难得的就是守住寂寞,守住清贫,守住底线。黄士元有一位很好的同行朋友向他抱怨:早晚会被戏剧整死,这么长的时间就是长篇小说都写完了。究其原因是戏剧创作难度太大,关口太多,剧院要通过、导演要通过、领导要通过,送到北京去更要过五关斩六将。国家行业刊物戏剧月刊的一位编辑曾私下告诉黄士元:据统计,按全国现有作家数量的平均值计算,一个戏剧创作者要想在戏剧月刊上发表一个剧本需要98年。虽是玩笑话,但足以见到剧作家生存状况的艰辛。更何况,几万字的作品磨出来,有时候酬劳仅仅几百元,因此,很多赫赫有名的戏剧创作者,都不得不改行,而更多的县级剧团是直接垮掉走人。
  在常德,黄士元的名头不小,自然也遇到过更多的诱惑。那是改革开放后,有不少业内人士找到黄士元,要求他迎合市场创作一些搞笑的戏剧小品,越俗越好,若是这样放得开,挣一点钱是很容易的事情。黄士元身边也有这样发了财的朋友,年收入已过百万。有一次,他们两人参加一个业内研讨会,刚好睡在一个房间,这位朋友反复对黄士元许诺:只要他改改创作路子,一年收入不少于二三十万元。黄士元不是没有心动,家里也缺钱啊,可这个钱还是不能要啊。黄士元想,自己搞了大半辈子农村喜剧创作,如果改写些低级庸俗的戏剧作品,组织会怎么看,群众会怎么看呢?也有一些企业家曾出高价请黄士元写传记,可黄士元仍有着骨子里的守节与固执,他对一些人的发家史很疑惑,担心如果哪天这个企业家查出了原罪,自己的名字和他联系在一起,也会成为一段不光彩的历史。所以面对各种赚钱的机会,黄士元一一避而远之,只专心从事他的乡土戏剧创作。
  坚守拼搏不放松

  “人生难得几回搏”、“井无压力不喷油”、“工作就是健身”是黄士元时常挂在嘴上的几句话,他始终觉得自己学历不高,功底不厚实,所以更要以勤补拙。当年,在农村生活的时候,黄士元的身上从来没有离过笔和纸,记工分的本子翻过来常常写了满满的字。以前农村条件差,大热天没有电扇,他就一手握笔,一手摇扇;晚上蚊子咬,他就穿着长袖,把脚放在水盆里,通宵达旦坚持写作。现在条件好了,但这样的创作精神却保留着,年过七旬后,黄士元觉得记忆力已不太好,可只要想到精彩的句子,哪怕是躺在床上,不管天气怎么寒冷,他都会马上起床把它记下来。
  前不久,黄士元去医院检查,转氨酶的指标已经远远超标,出现了轻度肝硬化,医生要求他马上住院。可黄士元说现在正忙着百团大赛的事情,根本停不下来。也许是年纪大了,写作的时候,有时右手控制不住的发抖,黄士元就用左手捏着右手去写,活脱脱一个拼命三郎。黄士元的想法是,人生舒舒服服也是几十年,认真做事也能活几十年,朝霞晚霞都是霞,只要人生有目标,老树也能开新花。
  
  

(编辑:李念念)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