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常德资讯>部门动态>详细内容

让交通文明成为常德的城市品格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5-05-19 07:56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王敏

交通秩序是丈量城市文明的标尺,也是观察市民素质的窗口。在常德这座以“桃花源”闻名遐迩的城市,交通文明建设不仅关乎城市形象,更折射出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当前,常德交通文明建设正处于从“管理约束”向“文化自觉”转型的关键期,需要人人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其中,让交通文明真正融入城市血脉,成为常德的城市品格。

近年来,常德交通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车让人、人守规”正成为交通常态。交警部门相关监测数据显示,常德机动车斑马线礼让率5年间提升了27%;在市城区主要路口,摩托车和电动车戴盔率稳步提升至90%以上;今年,城区涉摩电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1%。随着常德文旅产业的升温,一些来常游客普遍反映,除了常德的文旅特色,这里良好的交通秩序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交通顽疾、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不容漠视。深入街巷,我们不难发现,主城区交通文明程度明显高于城郊接合部,示范道路与背街小巷差距较大;公交车和大部分私家车礼让率较高,部分电动车驾驶人守法意识依然薄弱;平峰期交通秩序良好,早晚高峰期抢行、加塞现象有所回潮。可见,交通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任重而道远。

构建文明的交通生态,需从制度、教育、文化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新加坡的交通文明程度世界闻名,这与其严格的法治、完善的教育和浓厚的文明氛围密不可分。从幼儿园开始的道路安全教育,到贯穿终身的文明倡导,再到对交通违法行为的“零容忍”,共同塑造了一个高度自律的交通环境。

如今,常德文明交通建设既有“智慧交通”的技术支撑,也有“柔性执法”的人文关怀,既维护了法律精神,又体现了城市温度。增设“请求式”行人过街按钮、机动车“阶梯式”停止线,科学调整信号灯,拓宽人行道,增设过街天桥,这些“人性化+精细化”改造让守法成为“最便捷的选择”。对市民群众的轻微违法,实施“首违不罚”“劝导代罚”等柔性措施,而非冷冰冰的罚款,事实证明,这样的执法效果反而更好。如今,越来越多的群体加入了文明交通志愿者的行列,全社会共治共享的交通文明格局逐渐明朗。

交通行为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文明底色。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言:“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交通文明的建设,本质上是要将外在的规则内化为公民的自觉行动。当每个人都能够不逾矩,即使没有监控探头与交通警察,依然能够恪守规则,这才是一个文明城市应有的样貌。

交通文明建设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规则与温情并重,科技与人文同行,才能让文明真正融入城市的血液。未来,当每一个常德人都能自豪地说:“我们这里的交通,就是文明。”这座城市才真正配得上“桃花源里的城市”这一美誉。

终审:晏紫卉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晏紫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