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沅澧米粮川——我市粮食生产背后的“水利力量”
近年来,常德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牢牢把握“洞庭粮仓”的定位和责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日前,我们来到澧阳平原灌区南干渠,只见渠道中清澈的水一路奔涌向前,快速流向各支渠,为广袤农田送去“及时雨”。灌区负责人介绍,自3月31日以来,澧县境内的王家厂水库已经连续3次放水共计2600万立方米,为辖区内王家厂、大堰垱、城头山、澧西、澧阳等地20余万亩水田提供了有力的生产保障。目前,澧阳平原灌区管理处已完成两轮春灌作业放水,后续将加强协调联动,根据农作物生长需求,合理安排放水时间和水量;同时,组织工作人员加大巡查渠道力度,及时清理渠道杂物,确保输水畅通,为全年粮食丰收保驾护航。
周尚清是澧县城头山镇群乐村种粮大户,他种植了150多亩早稻。“我们这次移栽早稻之后始终没有等来雨水,秧苗活蔸的时候缺水就麻烦了。好在灌区调度放水及时,现在稻苗生长得挺好,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送来了‘及时雨’!”周尚清感激地说。看到清水源源不断地流向田间,他对早稻丰收充满了信心。
前段时间,为保障春耕生产用水需求,全市所有灌区管理处科学调度、精准施策,持续开闸放水,全力守护农田灌溉“生命线”。
沅澧之美,美在绿色,美在希望!
构建水网体系
保障农田灌溉
我市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境内遍布肥沃的良田,大型水利设施宛如“大动脉”,为全市的粮食生产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打通“大动脉”、构建水网体系是全市水利部门长期以来坚持的初衷。常德市各级水利部门着眼“旱能灌、涝能排、保证生态基流”的目标,努力构建“水系连通、水道畅通、丰枯相济、安全高效”的水网。例如建设完成总投资1.86亿元的安乡县安造垸、安昌垸、安化垸补水工程,在安造垸东部的松滋河东支新建黄土堤提水泵站,输水至安昌垸、安化垸,并通过主干渠沿岸水闸分水至垸内各支渠,解决了安乡北部灌溉缺水问题。
“毛细血管”的畅通也是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一环。我市始终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构建畅通的“微循环”。自2009年安乡县入选全国第一批小农水重点县开始,3年间常德有8个县市区相继列入国家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同时,全市范围内的山坪塘清淤扩容整治工程持续推进,机器轰鸣中,14542口山坪塘变了样,31万亩耕地不再“饮水难”。
几十年如一日的治水与管水,常德水网构建工作成果斐然。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各类水利工程蓄水13.84亿立方米,大中型水库蓄水7.32亿立方米,90处大中型灌区可保障灌溉面积430.2万亩,保灌天数大多在30天以上,其他小型农田灌溉工程保灌天数基本在20天以上,各类农村供水工程保供天数基本在45天以上。
安乡县安障乡盛鑫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联社负责人邓建彪是当地的种粮大户,他种植的数千亩水田已经全部完成了秧苗移栽。“虽然春耕的时候没有下雨,但是每天沟渠里源源不断的流水给了我足够的信心开展农业生产!”邓建彪感叹。
在常德这个年均降雨量达到1430毫米的区域,枉水、黄石、青山、洈水、岩马、西湖、澧阳平原7个灌区每年都有可能暴发灾害。除了这7个大型灌区,常德还有中型灌区83处、小微灌区215处,灌区设计灌溉总面积达到671.34万亩,耕地灌溉面积达到500.47万亩。1998年,国家启动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常德乘势而上,把澧阳平原、黄石灌区、青山灌区、西湖灌区、洈水灌区和枉水灌区纳入其中,共投入资金11.82亿元。与此同时,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也在推进。
“洞庭粮仓”的深秋,稻香四溢!“洞庭粮仓”的春天,则是一片希望的绿意。丰收的背后,离不开固若金汤、四通八达的水利设施,也少不了全市“水利人”辛劳的付出和汗水。
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提升防洪减灾能力
我市水资源较为丰富,沅水和澧水自西而来,穿过常德,汇入洞庭,澧水边静卧着肥沃的澧阳平原,沅水两岸有国家商品粮基地桃源县、鼎城区和汉寿县。在流水激荡的沅澧流域和风景四季变换的山峦田野之间,常德有1358座水库点缀其中,432条5公里以上的河流蜿蜒其中,还有若干山塘渠道。
水,滋养着常德大地,也考验着常德大地。1949年以来,常德共发生较大洪涝灾害20多次。如何变水患为水利,是常德各级党委、政府长期面对的课题。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了鼎城区武陵镇防洪圈、经开区德山防洪圈砼防洪堤建设,石门县、澧县、桃源县、桃花源旅游管理区和常德市江北城区城市防洪圈加固达标工程建设,完成了临澧县城防洪圈闭合达标建设,提前完成市内所有防洪圈闭合任务,极大提升了全市防洪减灾能力。其中常德市江北(武陵区)防洪圈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常德市江南(鼎城区)防洪圈和德山防洪圈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汉寿县、安乡县、津市市、澧县、桃源县、石门县、临澧县城市防洪圈防洪标准均为20年一遇,为粮食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目前,我市1358座水库在防洪保安、城乡供水、农业灌溉、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全市大力实施水库除险加固,使库坝防洪能力明显提升。如澧县王家厂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总投资8244万元,项目完成后,蓄水量可由原来的1.2亿立方米增加至2.0亿立方米;石门县汉唐水库新建项目总投资5107万元,项目建成后,可解决三圣乡山羊冲、白临桥、杜家岗3个村(社区)5400人的饮水问题和380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1986年至1996年,经过洞庭湖一期工程治理,松澧垸等11个重点垸约1200公里一线堤防普遍比1980年加高1至2米、加宽2至3米,常德水利设施呈现出更加坚固与雄壮的面貌。
常德,有了抗御大洪水的底气。
推进水利灌区建设
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
自2011年湖南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常德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落实“藏粮于地”的举措,通过田块整治,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全市总投资53.63亿元,共建设高标准农田296.9万亩。高标准农田之“高”,就是常德“藏粮于地”的重要密码之一,而高标准的水资源管网就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底气。
“全靠这高标准农田,今年我种的250亩双季稻才能水旱无忧。”澧县盐井镇三圣庙村种粮大户李明说。今年移栽早稻期间的少雨天气,给处于关键用水期的粮食生产带来了严峻考验。但对常德的种粮户来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所整修或新建的山塘、渠坝、泵站,保住了农田灌溉“生命线”。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全市投入资金近7.9亿元,共完成建设渠首工程72座、灌溉渠道581公里、渠系建筑物746座,新增及恢复灌溉面积1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8万亩,新增节水能力7196万立方米,为保障粮食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性资源,在水利设施建设和水资源合理利用问题上,全市水利部门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充分尊重群众意见,项目实施前让受益区群众充分发表意见,项目建设中让受益区群众全程参与和监督,按照“谁受益、谁管理、谁养护”的原则,履行好日常监管责任。
全市水利灌区和所有水利设施的建设按照“节水优先、问题导向、突出重点、建管并重”的基本原则,考虑各方利益,切实做到设计科学合理。比如,临澧县官亭灌区在项目规划初期,注重抓好与农业农村部门的沟通衔接,组织工作人员深入灌区一线勘察,共同抓好灌区改造建设项目的总体规划,并编制完成实施方案、年度工作方案,基本实现“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目标。
“我们始终坚持科学管理,提升保灌效益。”市水利局农水站站长聂其军介绍,通过采取智慧化管理、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完善用水管理机制等系列措施,全市灌区灌溉效益明显提升,我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21年的0.5553提升到2024年的0.5752。
面对近年极端干旱天气增多的情况,常德水利部门立足主责主业,科学精准调水。“强化水源存量管理,精准测算,及时掌握灌区水旱灾害、供水保障、工程安全等情况,全面摸底调查灌区范围内基础水源水量,充分发挥联调联用水资源的优势,近两年共蓄水保水25.7亿立方米,为全市粮食生产提供了有效保障。”聂其军表示,常德水利部门科学制定年度灌区一级配水计划和灌溉方案,通过集中水权管理,依据实际需求合理调配水资源,并严格落实用水指标管控和轮灌计划,确保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生产用水精准供给。“近两年及时下发50次调度令,调度各类灌区科学及时供水。今年3月,临澧县青山水轮泵站灌区开启3台水轮泵站,主干渠日输水量达75万立方米,持续输水10多天,累计为灌区内10余座中小型水库补水700余万立方米。汉寿县西湖灌区利用垸内水系进行反季节蓄水,在枯水季节为灌区储备应急水源4800万立方米。通过精细化调度模式,西湖灌区在连续60天无有效降雨的情况下,仍保障了垸内春灌用水,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聂其军说。
多年来,市县两级水利部门真抓实干,精心组织灌区管理单位开展清淤扫障专项行动。各灌区管理单位围绕“清淤疏浚、畅通水系”目标,因地制宜细化工作方案,一方面,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工作专班,对辖区内渠道淤积堵塞情况进行全面摸排,精准绘制“问题地图”,为科学施工提供依据;另一方面,积极对接专业施工队伍,指导其依据渠道规模、淤泥现状分类施策,采用挖掘机清淤、吸泥机清淤、人工清淤等多种方式,确保清淤作业高效开展。2025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各类资金4240万元,完成渠道清淤扫障5300公里,使灌区渠道的通水能力有效提升。
此外,每年市水利局都会组织大中型灌区管理单位全面开展险工险段排查,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及时采取整治和维修措施。2025年以来,全市水利系统已累计投入资金2450万元用于险工险段整治。
“水脉即命脉,润泽即永续!拧开水龙头的瞬间,或许不会想到千里之外的水渠正在沃野间编织安全网。但每一次对‘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践行,都在为粮食安全加固屏障。守护蓝色星球的水循环,就是守护人类最根本的生存密码。粮食的丰收,是江河与汗水的共生;文明的延续,是水网与岁月的交响。唯有守护水利之基,方能筑牢天下粮仓,让‘仓廪实’成为永续发展的底色。”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掷地有声地说。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