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时间:2022/4/8 15:48:07
您的位置: 首页 >2021答卷>乡村振兴>详细内容

常德市2021年1-11月份乡村振兴工作落实情况

分享到:
2021-12-23 15:06 来源:常德市乡村振兴局 【打印】 【字体:

今年以来,常德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精神和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省工作部署,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做到思想不懈怠、工作不断档、责任不缺位,聚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开展大宣传大总结,激励斗志。按照由下至上、层层把关的原则,做好全国、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个人推荐工作。全市共有6名个人、4个集体受到全国表彰,有79名个人、46个集体受到全省表彰。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题活动;征集编写《我的脱贫故事》《我的扶贫故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回顾脱贫成果、回望扶贫历程中,凝聚信心和力量。

紧盯防返贫防致贫,搞好监测。围绕“十个零发生”工作目标,运用国家和省防返贫监测系统,强化监测与帮扶,筑牢返贫致贫“防火墙”。一是全领域精准摸排。按照“全面摸排、精准研判、群众公认、程序合规、应纳尽纳”的要求,落实“十纳十不纳”措施,排查确定“三类监测对象”7766户17802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1769户3716人、边缘易致贫户1649户4319人、突发严重困难户4348户9767人。二是全天候动态监测。建立农户自主申请、干部走访排查、部门数据比对三条渠道,干部走访一月一排查,部门信息一月一比对,对风险点实行红、橙、黄三色预警管理,限时处理。全市监测各类返贫致贫风险48826条,已消除48688条,其余年前可清零。三是全方位落实政策。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狠抓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保障普惠政策落地。今年,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2.93亿元;发放学生资助金1.15亿元,惠及学生17.21万人次,脱贫户、低保户、特困户、监测户、残疾学生五类对象义务教育100%入学;脱贫户、监测户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高质量完成4364户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危房改造;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十项保障措施,安置小区均实现“五有五通五化”,搬迁户都至少有一人就业、有土地流转收入、有1-2分菜地。四是全覆盖稳业增收。大力实施产业就业提升工程,推行“四跟四走”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建设乡村振兴车间,助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全市建成589家乡村振兴车间,实现脱贫人口外出务工14.2万人,有劳动能力的30.1万脱贫对象实现产业帮带全覆盖,今年脱贫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6535元,同比增长近20%。

着眼稳增收能致富,抓好“两业”。坚持把扶产业、帮就业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根本性举措抓紧抓好。目前,全市共有乡村振兴车间(就业帮扶车间)202家,开设公益岗位10567个,发放小额信贷6380.1万元,脱贫群众务工人数为14.141万人。同时,对无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做好兜底保障。抓主导产业稳产保供。全面启动六大优势千亿产业工程,打造粮食、畜禽、果蔬、油菜、茶叶、水产6大优势千亿产业集群发展。落实粮食生产面积885.68万亩,实现产量380.03万吨,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全市新建、改扩建规模猪场252家,预计年新增存栏146.8万头,确保全市实现年末存栏任务310万头、出栏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油菜、蔬菜、水果、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继续稳居全省前列。抓经营主体壮大提质。以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倍增计划”为截体,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融合发展水平。建成家庭农场1.08万家、农民合作社7717家,引进落地总投资10亿元的中联重科湖南智能农机产业园、总投资3.1亿元的正大集团石门50万头生猪产业链养殖等项目,到目前止,全市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88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6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97家、市级龙头企业265家,上市企业3家,湖南股交所四板挂牌企业10家。拥有国家级星级农庄9家、省级80家,省级休闲农业集聚发展示范村9个、示范农庄12家。已建成家庭农场10293家、农民合作社7297家。抓品牌创建持续发力。持续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德品出湘”战略。“常德香米”“常德红茶”“常德甲鱼”“常德茶油”“常德米粉”等区域公用品牌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或证明商标,全市“两品一标”有效数达到358个。在北上广深等城市举办“常德品牌•中国品质”常德品牌农业系列推介活动,累计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240份,签约金额210多亿元。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基地达54个,2021年4月在深圳举办常德•深圳农业项目招商活动,现场签约项目11个,金额共计15亿元。

创新“党建+”模式,优化乡村治理效能。坚持“三治一体”,积极探索建立“党建+”基层治理模式,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特别是“党建+网络”模式,实现“人在网格找、事在网格办”,被中组部肯定、新华社推介。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全市择优选派“第一书记”1484名,结合本轮村两委班子换届,新调整党组织书记973人、占比43.01%。不断优化配强村两委班子,此次换届全市新调整村两委班子44.43%,调整后的平均年龄42岁,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达到53.14%。全市还储备45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后备力量4323人,新增农民大学生1033名、新型职业农民1万多名。全面实施“新乡贤”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村顾问“归雁工程”。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所有村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组织开展“十佳”评选,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立规矩、正民风、促公益”作用。如石门秀坪“橘乡夜话”、澧县牌楼“道德长廊”、鼎城草坪编修村志等,形成辛勤劳动之风、节约节俭之风、孝老爱亲之风,养成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风、一米线等良好习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在全面推行党支部委员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四会管村”的同时,还积极发挥“四会四长”(红白理事会、环境卫生协会、乡贤参事会、社会风气监督会,河长、库长、路长、林长)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深入开展“平安乡村”“无上访村”创建活动,推进农村“雪亮工程”“智慧社区”等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治理体系。津市市、石门县获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

突出“三大重点”,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一是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市县两级设立专项奖励资金,选派工作队进驻集体经济薄弱村开展重点帮扶,引导村级集体根据资源禀赋大力推进“六变模式”(即变祖业为产业、变废物为宝物、变集体为实体、变资源为财源、变资本为股本、变功能为产能),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完全消灭了“空壳村”。二是实施乡村育才聚才行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城乡劳动者技能培训700期,培训城乡劳动力8万人。整合700万元资金,重点培养柑橘、葡萄、茶叶、油茶、烟叶、蔬菜“两果两茶两叶”专业人才,壮大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能工巧匠”等人才队伍。加强与湖南农大等校地合作,推进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365家。选派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330员。三是不断巩固农村改革成果。大力引导推进农村承包耕地流转,全市承包耕地流转425万亩,占总面积的59.9%,稳步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汉寿县率先成立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累计发放抵押贷款金额6.37亿元。农村土地纠纷调解仲裁,获评“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

坚持“三化引领”,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积极发动群众、加大投入,推动乡村建设加速提级。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大力推进“三化”。一是村庄规划编制科学化。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其本农田、城填开发边界“三线”规定成果,将村庄规划编制纳入“为民办实事”内容,创新启动“助力规划编制、助建美丽乡村”驻村规划师志愿服务活动,对县市区镇村规划编制成果开展评比,开展“寻找美丽乡村”村庄规划编制总结表彰活动,形成村庄规划编制“常德方案”。到目前止,全市已高效完成全市100个乡镇1626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在7月份全省村庄规划电视工作上常德作了经验介绍。二是乡村建设推进一体化。大力推进农村水、电、路、气、讯、广电、物流“七张网”建设,提升乡村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五化”水平,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3.95%,农村供电电压合格率达99.98%、可靠率达99.84%,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100%,农村人口25户及100人以上的自然村道路硬化率达100%,农村4G网络覆盖率达94%,实现所有行政村物流网络全覆盖。临澧县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三是日常管理维护长效化。积极探索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五有”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摸清各类扶贫资产底数,全市为45.73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5.01亿元、公益性资产19.83亿元、到户资产20.89亿元。明确各级各类投资形成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产权归属,把公益性设施管护投入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并足额保障。健全准经营性设施多元化管护机制,在条件具备的行业领域探索市场化付费价格形成机制。

坚持生态优先,打造宜居乡村。全面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一是全力实施镇村改造。坚持以镇带村,实施综合整治,提升集镇形象。全市集镇农贸市场建设实现全覆盖,80%以上集镇达到整洁化建设标准,安乡县黄山头镇、桃源县茶庵铺镇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镇,西湖牧业小镇入选全省首批特色产业小镇。二是全力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开展“三清一改”行动,推动环境卫生“门前三包”全覆盖,建立市县镇村四级考评机制,评选“十佳十差”乡镇,村级卫生协会普及率达100%,涌现了津市“绿色存折”、安乡“三个三分之一”等经验,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厕所革命现场推进会在常德召开。三是全力开展厕所革命。严格落实“首厕过关制”,严把质量关、程序关、验收关、资金监管关,全市累计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24万座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农村旱厕基本清零。

终审:李念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