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常德资讯>常德要闻>详细内容

我们的城市会“呼吸”——常德持续推进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综述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2024-03-20 07:35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姚瑶

常德是一座典型的南方丰水城市,2015年全国推出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常德市跻身其中,是湖南省唯一入选的城市。经过多年努力,常德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成效,在城市文脉传承、河湖水系整治及城市水生态保护等方面探索出很多成功经验。“城市看海”现象一去不复返,昔日的“龙须沟”变成了水清岸绿的休闲观光景点,市民因水而生的幸福感节节攀升,民生福祉不断厚植。

常德河街不是常德文化的根,但它是常德水环境综合治理过程最有力的见证者。

最早的河街出现在500年前的明朝正德年间,当时那是一串建于河滩之上、夹在城池和沅江之间的吊脚楼。因地势低洼,每次洪水“光顾”,总会被淹没,所以人们就叫它“河街”。

“河街”后来的荣耀谁也没想到,几间吊脚楼逐渐演变为约2公里长的街道,成为了中国第二大油码头和湘西北商贸物流中心。1990年,因修建城市防洪圈的需要,这条日暮途穷、逢洪必淹的老街被彻底拆除,成了今天市民熟知的诗墙公园。

27年后的2017年,在60多篇文史论述、500多卷档案资料、370多份故人文稿和230多幅珍贵图片基础上复建的常德河街,出现在碧波荡漾的穿紫河畔。它让那段萦绕在诗墙上空的集体记忆变得历久弥新,也为常德人对水的情感作出了新的定义和注解。

“海绵城市”唤醒的灵性

作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常德不仅有穿城而过的汤汤沅水,还拥有亚洲最大的城市内湖柳叶湖,蜿蜒20余公里的城市内河穿紫河,整个城市的水域面积超过20%。

但身处其中的老百姓对水的情感却异常复杂。人们爱水,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此担任朗州司马时,就曾用“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鸳翔”描绘穿紫河上的旎旖风光;但又很怕水,因为位处北亚热带南缘,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均1360毫米的降雨大多集中在4月至9月。这样的降雨方式,可以让沿线临江大堤在短时间内陡增15米,城市内涝、黑臭水体更是让老百姓避之不及。于是,常德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概括:“常德最大的市情是水情,最大的隐患是水患。”

鲜明的市情,让常德很自然地成为探索水环境治理的“先锋”。

2004年,常德市与德国汉诺威市政府、汉诺威水协、荷兰乌特勒支市政府、湖南省住建厅携手合作,向欧盟申请了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环境对话项目,并于2005年获得批准;2008年,我市与德国汉诺威水协合作,共同编制了《水城常德——常德市江北城区水敏性城市发展和可持续性水资源利用整体规划》;2009年起,常德按照规划先后启动了一大批水系治理、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城市防洪、绿地建设项目。

治水的突破口出现在2013年12月。在这一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解决城市水的问题,必须适应自然,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2月,国家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因为主动作为打下的良好基础,常德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6个试点城市。

什么是海绵城市?就是要让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的时候,再把吸收的水“吐”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它强调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文化“五位一体”统筹推进,倡导利用自然的力量渗水、滞水、净水;倡导遵循自然法则,减少城市硬化;倡导加强对湖泊、沟渠等水体的保护;倡导雨水和中水的综合利用;倡导对污水实施生态化处理;倡导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此后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新理念令常德受益匪浅。一是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近些年来多次经历170毫米以上日降雨量的考验,城市没有出现积水内涝,没有人员伤亡。二是水环境得到改善,通过整治,穿紫河水质由原来的劣五类提升到了三类,淤积成田的白马湖被疏浚、改造成为城市中央公园,穿紫河、新河、护城河等水系黑臭水体通过整治焕然一新。这些过去黑臭丑、脏乱差的区域变成了水清、岸绿、景美的游览景点,不仅顺应了自然,美化了城市,也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三是生态系统得到优化。这些年,市委市政府率领全市人民通过江河湖连通工程实现水系统良性循环,通过清淤疏浚拓宽提升水系纳水能力,通过雨水湿地和下沉式绿地建设提升雨水净化和调蓄能力,通过海绵院落和绿色屋顶改造提升雨水综合利用能力,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得到了极大改善,水城的灵性被唤醒,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大大增强。

精准施策触发的“呼吸”

高低不平的草地,错落有致的水塘,走进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就是走进了一个“小海绵体”。绿地下藏着过滤蓄水池,停车场采用草皮砖帮助雨水渗透。

在中心城区36.1平方公里的示范区内,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涵盖水系治理、防洪排涝、供水、截污治污、海绵院落等148个项目,“海绵”不仅铺向新建的学校、公园、居民小区等,还铺上了办公楼、教学楼、居民楼的楼顶。在常德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办公楼的楼顶,小型乔木、灌木、草坪、地被植物等形成一个小型公园,一派生机盎然。这样的“海绵”屋顶不仅能够有效截留屋面雨水,还可以减少管网压力,起到降温除尘的效果。

这些年来,立足常德实际,工程设计者们选取大、中、小海绵融合构建方案作为城市内涝防御的有效措施。其中,“小海绵体”是指低影响雨水控制利用系统,主要用于建筑小区;“中海绵体”是指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用于规划区海绵城市的建设与改造,主要建设小排水系统;“大海绵体”是指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用于区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主要建设大排水系统。通过大、中、小海绵融合构建,城区就像一个逻辑缜密、路径明确、运转有序的大海绵系统,对雨水径流和雨水径流污染实现了从源头、中端到末端综合治理效应的开发,从而经济、高效地保障了可靠防涝。

工作中,他们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区域,结合其下垫面的硬化率和类型,以及整个城市雨水管网能力系统和末端处理能力和设施,如雨水调蓄池、雨水溢流池和生态滤池等,将大、中、小海绵体分解成建筑小区源头——管网过程——末端入河处3层控制指标,对新城区、老城区、拟建区的小海绵城市设计,分别给出不同的指标要求。

在净化功能方面,对已建成的老城区,主要以污染控制为主,同时,排水管网的改造以解决内涝问题为前提,对拟建区污染控制和流量控制的要求更为严格。在调蓄功能方面,为适应常德的暴雨气候条件,在国家要求的21毫米降雨量外,又额外增加了城市水体调蓄空间20毫米,以保证城市内有足够的雨水调蓄能力,实现大海绵系统的充分循环。

通过采取适合于南方丰水地区城市的大、中、小海绵体并重构建方案,城市合理规划了源头、过程及末端的处理和调蓄设施的能力分配,既有效控制了雨水径流总量、雨水径流污染,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也切实改变了城市排水快排方式,实现了雨水就地消纳和利用,保证了海绵城市的正常“呼吸”。

以穿紫河为例,穿紫河水体黑臭原因之一就是雨污分流不彻底。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工作人员对雨水污水混接的船码头机埠进行雨水口、泵站的改造,实现对非降雨期污水和初期雨水的调蓄处理。同时考虑市民实际需求,将沉淀池封闭防止臭气外泄,解决了曾让市民意见很大的臭气问题,并在封闭式沉淀池上规划停车位,为市民提供便利。如今,在船码头机埠,再也没有过去臭气熏天的情形,反而成为市民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结合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常德市还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进一步增强了对日常运转的精准监测智慧管控功能。借助常德大数据中心、常德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我的常德”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和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将管控的触角延伸到了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和环境绩效的全过程,为海绵城市日常管理、前期规划、中期设计和后期验收方面提供可视化的精准服务。

文化赋能牵引的“绽放”

在持续推进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进程中,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典型水乡的城市特色塑造相结合,是很多城市管理者来常德考察调研时会频繁提及的亮点。他们大多都在这里看到了那场风情灯光实景秀《梦回穿紫河》。

这场实景秀“脑洞大开”地把单个节目固定在一个地点,让观众席借助“水上巴士”移动起来,把安逸的常德河街、热情的德国风情街、浪漫的爱情岛,以及沿途雕梁画栋的桥梁、灯火阑珊的住宅也纳入了表演者行列,用饱含本土特色的常德丝弦、汉剧高腔来述说城市悠久的历史,真正实现了城市文化与水系治理的高度融合。

这场“秀”集中诠释了水城常德开放包容、灵秀聪慧、刚柔并济的特质。它身后的背景不仅仅是穿紫河,还是对整个内河水系治理和风光带建设的集中展示,是对常德多年来围绕水文章打造的各种文旅项目的呼应和串联。

这么多年来,因为始终坚持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文化“五位一体”统筹推进,常德水城特色营造也保持了从规划、建设到管理一以贯之的定力。在这股力量的牵引下,我们在沅江防洪大堤上创意建设“常德诗墙”和“常德画墙”,把全国最大的城市内陆湖变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将原本是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的护城河改造一新,让棚户区变身“老西门文创综合体”,把散落在城区各处的公园分主题提质改造,把水草杂生、污泥沉积的河道变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休闲生态走廊……这一颗颗遍布城市内河水系的“珍珠”,借助四通八达的河道串联,在常德文旅发展版图上,构成了一块块体量相当、特色明显、相对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拼图,成为了外地游客对常德印象新的记忆点。

这些“量身定做”的城市特色,一方面增加人气、集聚商气、提升名气,加速了常德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另外一方面,也让常德在高铁时代有机会绕开千城一面的泥泽,回击虹吸效应的蚕食,通过拓展自身的效用价值,找到与周边城市互补的特色和专业化分工,实现区域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的水环境综合治理,还触发了另一个产业的萌芽和兴起。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结束后的2019年6月24日,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省首家系统服务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公益事业单位,有专家称,此举对全省乃至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极具借鉴意义。

市海绵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将侧重进行海绵城市项目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管理等公益性服务,指导、监督、考核全市海绵城市设施维护,加强城市水务数字化管理,引导市民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将政府强化推进转为社会自觉行为。

因势利导的做法,带动了海绵技术的创新和海绵产品的研发应用。在海绵城市建设之前,常德只有几家零星的从事透水砖生产的公司,不仅产品单一,也缺少相关的海绵专业技术人员,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从事各种海绵产品研究与生产的实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填补了常德海绵产业的空白。如湖南文理学院成立的海绵体研究中心,研究出了生物海绵砖等海绵产品,推动了海绵产品的创新;再如常德市经济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常德市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也相继成立了与海绵产业相关的企业、公司等,在促进海绵产业发展的同时,常德相关设计施工等单位还培养了一批海绵设计专业人员和施工工匠,真正完善了海绵城市产业体系,也进一步带动了常德经济的繁荣发展。

从2004年常德借助欧盟与世界发达国家开展城市河流污染治理环境对话,到2015年全面展开海绵城市建设,再到当下形成整套适应南方丰水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完整技术标准,常德用20年的努力,让城市在“一呼一吸”中实现了与大自然的友好对话,也为其他城市或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创造了可供参考的样本。

终审:晏紫卉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晏紫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