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海”掘“黑金” ——全国劳模胡胜祥的生物质颗粒燃料产业之路
盛夏时节,走进汉寿县毛家滩回维乡的胜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厂区,空气里弥漫着秸秆经高温挤压后散发的独特焦香。轰鸣的机器正大口“咀嚼”着成捆的秸秆与木屑,另一端,乌黑发亮的生物质颗粒燃料如溪流般源源涌出。
合作社的领头人胡胜祥,2011年被评为全国劳模,此时,他俯身捻起几粒成品细细端详。这份成功来之不易,一路走来,他经历多次风雨洗礼:从建筑设计专业转身,插过秧、种过柑橘、办过烘干厂,却皆因种种困境折戟沉沙。
2019年,他孤注一掷扎进秸秆回收的“绿海”。一场无情的冰灾,压垮了厂房,也压碎了他与合伙人投入的百万元心血。“我就是不甘心!国家倡导的绿色产业,生物质颗粒燃料一定有它的位置!”面对冰冷的废墟,胡胜祥没有放弃。在县农业农村局的鼓励与支持下,他再次投入近百万元资金,从江苏引进新的生产线。
重新启航,原料是首道难关。胡胜祥的双脚踏遍了周边乡镇,甚至远赴沅陵、桃源的山林深处。“最初用棉秆,韧性太强,搅碎费劲不说,产品烧起来还烟大灰多,客户皱眉。”技术负责人回忆道。
为了寻找更优配方,胡胜祥带领团队不断试验,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树皮、锯木灰与木屑等多种材料的科学配比上。一次次配方的调整、燃烧数据的记录,汗水浸透的笔记本,都成了通往成功之路的注脚。
终于,那缕轻盈洁白的烟柱从客户的锅炉烟囱里升起——这无声的宣告,标志着胜利。如今他们的产品燃烧值稳定在4700大卡/千克,不仅火力强劲,烟尘更是微乎其微。“比烧煤干净多了!”工人老李长期使用其颗粒燃料烘干稻谷,他抓起一把炉灰捻了捻,“烧完了就这点灰末末,省心!”
这些由秸秆、树皮“变”来的黑色颗粒,正成为炙手可热的“黑金”。在稻谷烘干领域,传统煤炭黯然失色,取而代之的是这些环保高效的颗粒燃料。胡胜祥算了一笔明白账:“今年的目标是生产一万吨颗粒,能‘吃’掉一万八千吨各类‘废料’,光水稻秸秆就超五千吨。”昔日田间令人头疼的焚烧难题,如今化为手中点石成金的“燃料棒”。
然而,火热的生产线背后亦有隐忧。在原料堆积如山的晾晒场,合作社社员一边翻动秸秆一边抱怨:“靠太阳晒,靠人工翻,老天爷一变脸,我们全傻眼!”胡胜祥望着繁忙的晒场,深知效率瓶颈所在。“计划引进滚筒烘干机、打捆机这些设备,不仅提效,更是质量的保障。”更紧迫的是仓库容量——眼前堆积如山的秸秆包已接近屋顶。“晚稻收割季一到,新收的秸秆怕是无处安身,急需扩出1000平方米。”他眉头紧锁,手指下意识地掐算着晚稻成熟的日子。
这位从田埂上走来的劳模,在一次次跌倒后,于秸秆的灰烬里重新寻到了火种。他坚韧的创业之路,不仅为自己照亮前程,更如一道微光,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乡村绿色发展的漫漫征途,燃起了一份踏实的希望。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