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村排:一场赛事造就流量经济样本
这个酷热的夏天,夜幕下的武陵区东江街道新坡社区排球场,扣杀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第三届湖南省“东江村排·益丰杯”乡村排球邀请赛经历社区排位赛和邀请赛正赛两个阶段共计20天的紧张激烈赛程后,已于7月29日圆满落下帷幕。这场根植于乡村的体育赛事,早已超越运动本身,成为了撬动武陵区消费市场的有力杠杆,展现出赛事经济的强大活力。
从“家门口赛事”到“全城消费引擎”:流量变现的武陵实践
当赵家碈社区队的刘涵与队友击掌庆祝得分时,他或许没意识到,自己奔跑的球场正成为撬动消费的支点。东江街道将闲置空地改造成标准化排球场的做法,暗合了贵州“村超”“零成本办赛”的智慧——不依赖大型场馆,用群众熟悉的场地降低参与门槛,让赛事更具亲和力。
激烈比赛的间隙,排球场亦是群众的露天舞台。社区小姐姐拉拉队跳起整齐划一的健身操;颇具才艺的社区老姐姐们自编舞蹈为自己的队伍拉票;穿潮牌的少年们踩着鼓点表演街舞;身穿汉服的古筝演奏者用指尖流淌的音律为运动员助兴。这种“老中青”全龄段的参与,充分展现了东江“村排”的强大合力。就像第八次来常德的旅游博主梁芊予在东江“村排”现场说的:在这里既能看到老一辈的体育热情,又能找到年轻人喜欢的潮流元素。
这种“接地气+有特色”的特质,让东江“村排”三年累计吸引了10万人次观赛。今年,东江“村排”升级为全国邀请赛,单场观众突破5000人,创下本地纪录。
流量来了,如何留住?答案藏在夜市的烟火里。划定专门区域引导摊贩经营、市场监管部门把快检车开进赛场,这套“规范+服务”的组合拳,既避免了外地部分草根赛事因管理混乱导致的“一放就乱”的现象,又活跃了市场。村民们一个又一个的增收故事,印证了“赛事搭台、消费唱戏”的可行性。当观众为进球欢呼后转身买杯冰饮,当球员赛后约着撸串复盘,赛场与消费场景的无缝衔接,让瞬时流量变成了持续消费力。
从“夜市摆摊”到“业态升级”:流量转化的进阶空间
在东江“村排”的带动下,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有了意外惊喜。市民王先生试驾新能源汽车时的犹豫,被“赛事专属补贴”打消——这种“体育场景植入消费场景”的尝试,比传统车展更具渗透力。“一边是传统运动的热血,一边是现代科技的便捷,常德的夏夜把这两样都配齐了!”看球顺便看个车,市民黎先生被这种跨界联动的创意深深折服。他还建议,若能在赛场周边设置汽车体验赛道,让观众亲身体验车辆性能就更好了。
夜市的热闹背后,也藏着“升级”的考题。当前摊位多以烧烤、饮品为主,同质化较明显。记者也发现,有人在常德学院赛场搭建了麻质画、善德香等11个品牌展位,向来自全国的球员、观众进行了展示推介。
如何突破展台限制激发观众的消费欲望,依然是摆在明年东江“村排”面前的课题。成都夜市引入手作工坊、文创摊位的做法,或许可以让东江“村排”衍生出更多元的消费场景。例如,在古筝演奏时同步售卖常德麻质画文创产品,或在街舞表演后设置“学舞体验课”,文化展示与消费体验自然衔接将更加丝滑,毕竟,当赛事IP足够有辨识度时,“看什么”将变成“体验的是东江‘村排’的独特文化”。当“看什么”与“吃什么”“带什么”深度绑定,赛事的消费链条自然会拉长。
据统计,赛事期间,武陵区发动全城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四大行业153个企业、460个门店开展了“看村排、享优惠”全城联动促消费活动,三大商圈同比客流增长15%以上,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东江“村排”共带动吃喝玩乐住消费近5000万元。
从“媒体狂欢”到“名人网红”:流量长尾效应的衍生
本届赛事的热度攀升,离不开媒体矩阵的强力助推。本地主流媒体高频次推出赛事预热短片、赛场精彩瞬间及幕后花絮,更对每日赛事进行全程直播,让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得以实时感受赛场氛围;常德本土自媒体也纷纷加入传播阵营,通过多元视角挖掘赛事亮点,形成铺天盖地的新媒体信息浪潮,为赛事聚拢了超高关注度,成为流量爆发的重要推手。
在此基础上,赛事进一步叠加名人效应与网红效应,让流量得以持续延伸。7月26日的邀请赛开幕式上,中国前女排运动员、奥运冠军赵蕊蕊的惊喜亮相成为焦点——她为揭幕战开球,走进观众席间互动并赠送亲笔签名排球,瞬间点燃全场热情。赵蕊蕊的到来吸引了大量球迷专程到访,媒体报道热度再升,让东江“村排”的影响力从区域扩散至全国,成为体育圈的“网红赛事”。
更值得关注的是,流量并未止步于赛事本身。赛后,赵蕊蕊走进武陵区网红店铺品尝常德米粉及特色小吃,前往桃花源体验擂茶制作。她亲手研磨茶叶、配料的场景通过镜头传播后,迅速引发网友对常德美食与文旅资源的关注,让赛事流量自然延伸至当地文旅领域。这种“媒体造势+名人引流+网红扩散”的多层联动,不仅让东江“村排”的热度形成长尾效应,更实现了从赛事流量到产业价值的转化,为消费经济发展注入了持续动能。
从“一时热闹”到“长效机制”:增量沉淀的关键所在
东江街道办副主任陈忠接受采访时说:“水电保障、卫生服务这些细节,决定了赛事能走多远。”这让人想起贵州省台盘村为“村超”制定《商户经营公约》的举措,正是这种制度化的保障,让草根赛事摆脱了昙花一现的命运。在这方面,武陵区已迈出第一步,如果明年“村排”继续,或许可以更进一步,比如建立“赛事组委会+商户联盟+网红达人”的协作机制,可将梁芊予这样的旅游博主纳入“体验官”计划,提前剧透赛事亮点与消费福利。
事实上,梁芊予的多次到访已形成“网红效应”。她推荐过常德河街的民国风酒店、老西门咖啡馆,拍摄过城壕湾打卡点。或许,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商家主动借力东江“村排”赛事IP拉动消费。当流量形成惯性,市场会自发找到增值路径。
东江“村排”,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球赛,更是基层激活经济的智慧。它证明赛事经济不必追求“高大上”,把群众的热情接住、把本土的特色做足、把消费的链条做长,哪怕是村头的一块排球场地,也能成为点燃城市活力的火种。下一个夏夜,或许我们会在更多场景里,感受“体育+文化+商业”的创意组合。那时的东江“村排”将真正成为一个既有竞技激情、又有烟火温情的经济IP。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